新疆馬背民族「馬上」脫貧 顧 煜

 八月初,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尼勒克縣喀拉托別鄉喀爾沃依村的草場綠草如茵,200匹伊犁馬悠閒地享受著細嫩的青草。哈薩克族牧民葉爾森艾力·夏曼騎著自己的愛馬,看著不遠處膘肥體壯的馬群,臉上泛起喜悅。

 「這些馬是合作社的,我和妻子在合作社打工,馬吃肥了,我們的腰包也鼓了!」葉爾森艾力·夏曼所說的合作社是喀爾沃依村圖力帕爾馬養殖專業合作社,2018年中國石油投入500萬元在合作社內建設馬圈擴大養殖規模,建立「合作社+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增收模式,把畜牧養殖業作為當地農牧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

 為了讓更多貧困戶加入,中國石油新建了4座600平方米的養殖暖棚、養殖散棚、草料棚,購買183對優質伊犁母馬和馬駒,交由183家貧困戶以入股合作社的方式托養,每戶年增收1000元以上,家家戶戶騰出的勞動力,通過勞務輸出增加收入。

 「我們養著馬,其他人還可以去打工,在馬背上的日子越來越美了。」葉爾森艾力·夏曼摸著自己的愛馬說。

 哈薩克族是遊牧民族之一,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遊牧時代,哈薩克族以馬背為家,一頂頂漂亮的牧帳隨著馬背在天山南北的草場之間移動。時至今日,一些哈薩克族青年男女的愛情也是通過馬背上的「姑娘追」來完成。

 畢業於昌吉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動物防疫與檢疫專業的艾力努爾·特列甫巴勒德是村裡第一個做生意的哈薩克族牧民,但他對馬的喜愛是無法割捨的,因為「生意做得多」「養馬很在行」,他被大伙推選為合作社理事長。

 「單純的養馬給牧民們帶來的收入還是有限的。」考察周邊市場後,艾力努爾·特列甫巴勒德動起了腦筋,「其實馬匹改良和孕馬尿、馬肉、馬奶製品深加工形成產業鏈後將帶來可觀的利潤。」

 長期以來,村裡的馬肉和馬奶銷售一直不成規模,為此,艾力努爾·特列甫巴勒德註冊了「葉美樂」公司,專門生產銷售馬肉、馬奶等產品,今年全村僅馬肉一項預計產出20噸,可帶來上百萬元的經濟收入。

 喀爾沃依村是尼勒克縣重點貧困村,目前雖然已脫貧,但建檔立卡貧困戶收入來源還不夠穩定。為此,中國石油希望通過合作社的建設,延長畜牧養殖業產業鏈,多方面增加村民收入,防止脫貧後的返貧現象發生。

 中國石油掛職幹部李曉明介紹,25年的持續扶貧,中國石油在尼勒克縣實施的援建項目涉及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教育、飲水安全、醫療衛生、農田水利等民生民心工程的方方面面,從定點扶貧到與對口支援並舉,從簡單的項目援助「輸血」式扶貧到民生、產業、智力扶貧相結合的「造血」扶貧,幫助越來越多的貧困戶走上脫貧之路。

 尼勒克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多年來,通過各項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措施的實施,累計實現7287戶27996名貧困人口如期脫貧、30個貧困村退出。2018年9月26日,尼勒克退出貧困縣序列。

 今年,中國石油堅持扶貧開發與合作相結合,投入資金1000萬元助力尼勒克縣大力發展旅遊產業,預計完成後將直接帶動當地300人就業,至少帶動95戶貧困農牧民發展旅遊業增收,每戶年增收1萬元以上,並輻射周邊110戶群眾增收致富。

 「有了政府和他們的幫助,我們馬背上的民族看到了富裕的希望,我一定好好努力,帶領大夥一起富起來。」艾力努爾·特列甫巴勒德說。◇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