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世安在「大灣區文化使命國際論壇」上分享兩項認知 澳以引進來走出去促大灣區文化交流

 【專訪】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崔世安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的文化使命國際論壇」稱,粵港澳大灣區可持續發展,需要整合文化資源營造良好人文氛圍,澳門多元內容的城市文化將在「引進來、走出去」過程中促進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民心相通和文化交流。

 崔世安致辭時表示,在今年年初發佈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除了再次強調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兩個發展定位外,又對澳門提出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並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明確要求。這是中央對澳門的信任,為澳門參與大灣區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對澳門找準自身定位、提升綜合實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突顯了「國家所需、澳門所長」的戰略定位,可以充份發揮澳門獨特的城市文化優勢,體現出澳門在大灣區建設以及國家發展中的新擔當、新作用。

 崔世安分享了兩項認知:

 第一,文化建設對粵港澳大灣區至關重要。可持續發展的大灣區,需要有一個穩定的文化認同來支撐。進一步講,經濟發展,文化同行,尤其對於粵港澳大灣區「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的獨特情況,更應該找出核心的公約數,也就是強調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以彌合制度的差異,促進人文價值融合。粵港澳同屬嶺南文化圈,有天然的文化認同感和親切感,人文價值、大眾認同相親相近,可以通過整合三地的文化資源優勢,以文化的同源性和形式上的多元性,豐富大灣區的居民文化生活,營造大灣區的良好人文氛圍。

 第二,澳門的城市文化是大灣區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份。幾百年來中西合璧的匯通與交融,形成了澳門獨特的歷史人文特色。澳門的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澳門擁有眾多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澳門的商業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社團文化、慈善文化等,都具有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又帶有濃厚的國際色彩。這些文化元素是大灣區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份,將進一步發揮文化的軟實力作用,增強大灣區的凝聚力、向心力,在「引進來、走出去」的過程中,促進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民心相通和文化交流。

 他稱,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就決定了澳門在大灣區發展中,應該有積極的作爲和重要的作用。澳門特區政府一定全力配合國家部署,深化合作,努力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各項要求落實好,推動澳門的各項事業再上新台階。

 昨日上午九時半,澳門特區政府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的文化使命國際論壇」開幕式假新濠天地君悅酒店宴會廳舉行,崔世安和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廣東省人民政府省長馬興瑞、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謝伏瞻、澳門中聯辦主任傅自應,以及澳門特區多名主要官員出席了開幕式。

 林鄭冀三地藝術家更多交流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致辭時表示,一直以來,粵港澳有十分頻繁的交流和合作,隨著「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三地未來的文化交流將變得更為緊密。林鄭月娥在介紹香港相關的文化藝術政策及粵港澳三地的相關合作後稱,希望粵港澳三地的藝術家和藝術團體有更多交流合作機會,共同提升藝術水平。

 馬興瑞提三點建議

 廣東省省長馬興瑞致辭時指出,粵港澳三地文化進一步合作,有利促進嶺南文化的創新。他表示,大灣區建設全面進入新階段,廣東省和港澳未來進一步的文化交流合作,促進弘揚中華文化的發展。他建議:一是共同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二是共同打造彰顯「灣區特色」文化精品的作品,提升競爭力;三是共同加強中西文化交流互鑒,擴大文化影響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謝伏瞻、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也先後在開幕式上致辭。

 開幕式上,澳門菜農子弟學校中學生合唱團演唱了『七子之歌』等歌曲、亞洲小提琴王子演奏家高參、香港著名鋼琴演奏家鄭慧合奏了小提琴協奏曲。

 為期兩天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的文化使命國際論壇」安排有「主旨演講」和「歷史、文學、哲學──人類命運與文化魅力」、「政治、法律──文化傳統與社會進步」、「社會、科技、──科技進步與人類文明」三個分論壇,邀請到來自美、日、德、葡、韓、新(加坡)、巴西和大中華兩岸四地的多名專家、學者分享各自的研究或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