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上綻放「瓷畫夢」──走訪「中國牡丹畫第一村」

 【新華社鄭州六月十六日電】(記者韓朝陽)提筆蘸墨,筆鋒輕轉,一朵牡丹在紙上「綻放」。三十年前,郭亞修從未想過自己能在畫室中瀟灑作畫,「原來是農民,以種地為生。」三十年後,牡丹畫成為農民畫家郭亞修的事業。

 郭亞修是河南省孟津縣平樂村(二0一三年改為平樂社區)人,三十年前,隨著「中國牡丹的故鄉」洛陽舉辦牡丹花會,「始於隋、盛于唐、甲天下於宋」的洛陽牡丹重煥生機,位於洛陽東北的平樂村撞上了牡丹的「高光時刻」,村民的文化基因被激活。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旅遊市場繁榮帶來了商機。」郭亞修說,「最初只是為了生計,農閒時畫牡丹,賣給遊客,一幅畫賣十幾塊錢。」後來,牡丹畫在平樂村傳開,農民牡丹畫成了平樂的「靚麗名片」,平樂村成為「中國牡丹畫第一村」。如今,平樂社區有千餘名農民畫家以畫牡丹為生。

 「牡丹寓意富貴、吉祥,平樂從牡丹裡討到了名氣和財氣。」郭亞修認為鄉土地域和人文環境成就了平樂。

 平樂的「牡丹元素」還引來了廣東客家人劉小榮。千年前,他的祖先從河洛地區遷往嶺南,如今,他又追尋祖先的足跡回到洛陽,打理起平樂社區的牡丹畫創意園區。

 在劉小榮看來,要把牡丹畫做成文化產業,不能只靠情懷和夢想,還需要專業的運營管理。

 「牡丹畫不僅屬於平樂,它背後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我想把牡丹畫打造成大IP,推動牡丹文化傳播得更遠。」劉小榮說。

 洛陽牡丹文化激活的不僅有牡丹畫,還有牡丹瓷。「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千餘年前,中國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如此描繪洛陽牡丹花開的盛景。但「花開花落二十日」,讓錯過牡丹花期的眾多遊人心生遺憾。

 在洛陽農村長大的李學武希望家鄉的牡丹能「千年不落」。十年前,他以唐白瓷技藝為基礎,將牡丹文化與白瓷技藝結合,創造出獨具特色的牡丹瓷,開發出一款爆款文創產品。

 「每年銷售五萬餘件,銷售額穩定在六千萬元左右。」李學武說,「做強做精,不求做大,為洛陽牡丹打造一張『瓷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