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惑論》第十一問─
問曰。黃帝垂衣裳制服飾。箕子陳洪範貌為五事首。孔子作孝經服為三德始。又曰。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原憲雖貧不離華冠。子路遇難不忘結纓。今沙門剃頭發披赤布。見人無跪起之禮儀。無盤旋之容止。何其違貌服之制。乖搢紳之飾也。牟子曰。老子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三皇之時食肉衣皮。巢居穴處以崇質樸。豈複須章甫之冠曲裘之飾哉。然其人稱有德而敦厖允信而無為。沙門之行有似之矣或曰。如子之言。則黃帝堯舜周孔之儔。棄而不足法也。牟子曰。夫見博則不迷。聽聰則不惑。堯舜周孔修世事也。佛與老子無為志也。仲尼棲棲七十餘國。許由聞禪洗耳於淵。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不溢其情不淫其性。故其道為貴在乎所用。何棄之有乎。
此章解說:黃帝穿的衣服都要裝飾衣邊。箕子在《洪範》中說:「五德以貌為首」。孔子在《孝經》中說穿衣服為三德之先;又說,衣帽穿戴的整齊威儀別人看見就尊敬。原憲雖然貧窮,但他總是要戴華美的帽子。子路要死時,還不忘把帽子上的帽纓拴好。現在出家人剃個光頭,披塊黃布,見人也不磕頭行禮,在威儀上也沒有進退禮讓。他為什麼要違犯衣貌服飾及進退禮讓的制度呢?
牟子說:「老子說上德不講究德,而自有德,下德之人墨守成規反而無德。三皇之時(伏羲氏、神農氏、黃帝)的人們都是吃野獸的肉,穿野獸的皮,住在樹上或山洞裡,崇敬本質樸素的東西,(那時的人民)那裡還有繡了花邊的衣服帽子。彎彎曲曲的花邊裝飾呢?但是那時的人都稱讚他們(三皇)道德高尚、為人忠厚,誠實有信、大公無私。沙門的行為有點像他們(不講究吃穿住,而講究的是道德忠厚誠實及信用)。或說:如你所說的,那麼黃帝、堯、舜、周公之類的人,就該拋棄不足作為人們學習的楷模了。」牟子繼說:「見多就能識廣,聽的多了就不糊塗。學習堯、舜、周公,是學習辦理世俗上的事,佛及老子的志向是為了求得清淨無為。仲尼遊歷有七十多個國家,許由聽說國王把王位讓給他的話,怕污了他的耳朵,就趕緊到河邊去洗耳。賢明的行為,或者是隱藏起來,有的顯露出來,或默而不話,或到處遊說,不超過他的感情,不亂他的本性。所以君子的行為就很可貴,而在於運用,為什麼要拋棄它不學呢?
牟子再次以老莊道學融合佛學,而糾正儒者之非難。學人問難於牟子,君子需衣冠整齊,以顯莊重身份乎地位,但沙門卻捨棄華衣,連最基本的衣襟稱身也欠缺,有違禮教。但牟子反以老子之大言,說:「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不溢其情不淫其性。故其道為貴在乎所用。何棄之有乎。」認為佛與老子的修行目標,同是「無為之志」,可謂君子「得魚忘筌」,萬般之法不離其中,只要是能到達彼岸,便不用執著過程,這正好是佛經所言:「一切法如夢幻炮影」。
然而,佛教要求沙門粗衣簡食,其實是為了讓人的心靈,能夠更加清靜地修行。《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三章如是說:「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