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言語藝術,又或對問題的體會、掌握,每每是一種只可意會,從個人條件適應外在環境去掌握「度」的問題,因而,難以同一「尺度」下放諸四海皆準。但是,要對如斯「沒準則的準則」,國人似乎反而很受用,從生存、學習中,每每能拿捏出個大概。
正如「善用」一詞,便可圈可點!善用餘暇,善用生命,總教人聽懂以後,放在百個人中,會有一百種「善用」方法,當中,正因為大家的個人條件不同,遇上的客觀環境有別,甚至連機遇也大不同,試想,能夠從「善用」中真的理出個人應對的頭緒來,又焉能一如「倒模」般出現「完全一致」的結果。
可是,當今世界再不一樣,至低限度,跟過去中國的一套很不一樣,才至今我們在學習、掌握語言藝術、「度」中出現了偏差,以至事事都希冀有「範本」,都要求別人提供「指引」、「指南」,才能夠按照「要求」活下去似的,為此,世界、外界變得更複雜,個人內在反而變得失卻思考辨識顯現出來愈單純,因而每每「出錯」。
許是,今天教育界強調要訓練人們獨立、自主,要學會獨立思考,可是環顧周遭一切,如社交平臺、傳播媒介,反而出現聲音、意見「一面倒」的逆反現象,當人們參與其中,是要取得「認同感」,還是要「敵我」旗幟鮮明?但,最終還是在欠缺個人思辨、掌握能力下,出現種種亂象,甚至到,愈說要「獨立」思考,反愈依附別人,失卻自己。
當群眾再難從生存發展中掌握好個體、群體面對各種主客觀條件,從自身判斷中理出屬於自身可行的「度」,每每需要外求「指引」才可以「走下去」的時候,這個社會,再難以展現一份多元、活潑生機生氣;過去追求的「多元」,在欠缺思辨、「獨立判斷」下,只能形成兩極分化,令到難具備自主力的人「靠邊站」來體現自己的存在。
這不是昔日中國、中國人、中華文化多元、可愛,也很含蓄,以至「弔詭」不會說清楚明白的世界。因為,過去「沒有標準的標準」,就是讓人拋掉「水泡」,學會在海中暢泳,來尋求最佳的適應性,顯示天地和人的協調;今天,沒有「水泡」,至低限度,人再難懂得暢泳,享受箇中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