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戲曲中,凡是女性的角色,都稱為「旦角」。除了老旦、彩旦以外,一般的成年女性,大概可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以唱為主的「正旦」,一種是以做為主的「閨門旦」(花旦),還有就是以武取勝的「武旦」與「刀馬旦」。
但是,在清朝的乾、嘉年間,京劇形成以後,大家都習慣地將以唱為主的「正旦」,改稱為「青衣」(也有稱為「青衫」的)。這可能是那些「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如《三擊掌》中的王寶釧、《桑園會》中的羅敷女、《二進宮》中的李豔妃等,上臺時常穿青色褶子的緣故,久而久之,就以「青衣」的俗稱,代替了「正旦」之名。
在京劇界中,歷代都曾出現過唱功出色的「大青衣」。根據史料所載,最早的「青衣」名角,名叫胡喜祿。他在清朝同治年間,曾任「春臺班」的管事,常與余三勝配戲。唱功甚佳,但循規蹈矩,「務以沖淡取勝」。據說,他主演的《彩樓配》,只有一句「花腔」,尚不肯輕用。到了光緒年間,最有名的「青衣」則為時小福。他唱做工穩,崑亂皆精,擅演《桑園會》、《六月雪》、《三娘教子》等劇。曾任「四喜班」的班主,兼任「精忠廟」的會首,還曾被召進宮,選為「內廷供奉」,可見他當時具有相當高的地位。被稱為「老夫子」的陳德霖,則是清末時正宗的「青衣」泰斗。他的嗓音清脆,腔調簡潔,純屬老派的正宗「青衣」風格,以嗓力和氣力取勝,廣受觀眾的歡迎。民國以後,優秀的「青衣」旦角,不斷湧現。如第一代的京劇女演員劉喜奎,「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南方的前輩旦角馮子和,私淑「程派」的新艷秋,擅長唱功而被譽為「鐵嗓」的王玉蓉,以及嗓音甜美、有著「江南第一旦」美稱的黃桂秋,都是京劇歷史上出色的「青衣」名家。在近代,則還有趙榮琛、張君秋、李世芳、杜近芳、王吟秋、程玉菁、侯玉蘭、楊榮環、孫榮蕙、李世濟、李炳淑、李維康、李勝素等優秀的「青衣」藝術家。
自然,在京劇旦角演員中,還有些唱做俱佳、全面發展的人才。他們不僅限於「青衣」的唱功,還兼能「花旦」的做功與「刀馬旦」的武功。像梅蘭芳的祖父梅巧玲,就能演《盤絲洞》、《雁門關》等唱做兼有的劇目。在「旗裝戲」的表演方面,還多有創造。而他的弟子余紫雲,則更見光彩。據《梨園舊話》載:「余伶先演花旦,後演青衣……其唱功固臻妙境,不專屬青衫之劇,如《戲鳳》之李鳳姐、《虹霓關》之丫環,姿態橫生」。據說,每當他演出《虹霓關》中的丫環時,北京所有的旦角演員,都會特地趕來觀摩他的做功與臺步。當時有人評價:「時小福之青衣以典雅勝,田桐秋之花旦以流利著,然紫雲兼此二人之長,實為今日王瑤卿、梅蘭芳之先驅者」。確實,自從余紫雲突破旦角的行當以後,繼承者越來越多,最為受人好評的,就是王瑤卿與梅蘭芳兩位。他們不僅擅長《汾河灣》、《武家坡》等「青衣」戲,還能演《春香鬧學》、《虹霓尖》等「花旦」戲,以及《穆柯寨》、《抗金兵》等「刀馬旦」的劇目。他們突破傳統的束縛,將「青衣」、花旦、刀馬旦三者的表演特點融為一體,從而形成了京劇旦角的「花衫」行當,為人所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