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油工程天津智能製造基地車間內,是一番完全不同於傳統生產方式的景象:三台巨大焊接專機「專注」勞作,只見焊花,不見煙塵,也不見工人。
場地中,移動的AGV(自動導航運輸車)和龍門吊似乎成了主角,「沉默」地把物料運抵目的地。只有在鋼板和鋼管間偶然出現的幾個拿著控制器的人影,提示著這間工廠依舊由人掌握。
38歲的李國超坐在兩台電腦前,輕點鼠標,「隔空」操作三台龐然大物。「『智能工廠』讓一切都變得更高效,也更乾淨。」他說。
從噪音刺耳、味道刺鼻的露天場地搬到舒適、清涼的室內工位,對李國超來說已經是個「奇跡」。但這也只是這座佔地面積約57.5萬平方米、擁有4個智能生產車間的海油工程天津智能製造基地創造更大綠色革命的一小部分。
「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曾經是中國製造業的負面形象。2012年中共十八大後,中國全面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包括「綠色」在內的新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此後多年間,包括海油工程在內的一眾製造業企業,把節能減排、綠色發展作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參數」。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這座於去年全面投產的「智能工廠」裡引進了先進節能環保和智能設備600餘台套。這些依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設備,總體生產效率較傳統模式可提升20%以上。
這裡還研發投用了中國國內首個海洋油氣裝備一體化智能製造管理平台,可降低10%的鋼材使用量。
「我們期待這些在智能化生產領域的努力,有助於海洋油氣裝備製造這一傳統製造業領域實現高質量發展。」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智能製造分公司副總經理王金源說。
國務院於2022年印發的《「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單位GDP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為實現這一目標,企業紛紛探索數字技術與綠色發展理念深度融合後重塑的生產模式,作為推動自身實現綠色革命的重要路徑。
中國在數字經濟領域的高速發展,給了企業們安心轉型的理由。中國已建成3萬餘家基礎級智能工廠、1200餘家先進級智能工廠、230餘家卓越級智能工廠,覆蓋超過80%的製造業行業大類,不斷提速的數實融合正推動生產提質增效。
2023年,中國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成為製造業企業積極擁抱的發展大勢。
在海油工程天津智能製造基地,這一趨勢通過工人們的指尖,具象在供能、製造、倉儲等生產鏈條上的多個環節:
不久前,工廠光伏綠電負責人張龍在天津電力交易平台的電腦端,填報好了6月所需180萬千瓦時的「綠電訂單」。這項工作他每年要完成12次,為工廠購入約1400萬千瓦時的綠電額度。
在工廠所在地天津,「一鍵下單」綠電越來越成為主流,今年1月3日,天津就完成了134.4億千瓦時的綠電交易。
點開能源在線監測系統,各類傳感器傳回的全廠設備用能被實時監測,「我們通過數智化手段從源頭加強精益能源全過程管控。」王金源說,據測算,全廠全年可節電300餘萬千瓦時,節水7000立方米,減少碳排放2000餘噸。
在工廠的智能存儲中心,海油工程採辦共享中心倉儲物流中心副經理王曉麗輕點手機,百餘扇窗戶齊齊打開,空調運轉聲漸趨安靜,「系統提示室外氣溫、光線適宜,開窗關空調能縮短空調和照明設備的運行時間,就能實現能耗控制。」王曉麗說。
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中國累計培育了6430家綠色工廠。2023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碳排放強度較2012年分別下降超過26%和35%,成為全球能耗強度下降最快的國家之一。
隨著製造業企業綠色轉型成效不斷顯現,去年3月,中國又提出了新目標。工信部等7部門聯合提出,到2030年綠色發展成為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堅實基礎,綠色工廠產值佔製造業總產值比重將超過40%。
王金源介紹,海油工程天津智能製造基地目前正在努力提升綠電發電量:在已有的年產綠電110萬千瓦時的分佈式屋頂光伏基礎上推進二期光伏建設。今年並網發電後,工廠自有光伏年發電量約佔工廠年用電量的25%。
從更大的視角來看,身為亞太地區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海洋油氣工程總承包商之一,海油工程天津智能製造基地的母公司海洋石油擁有大量供應鏈企業。它不斷在海工裝備製造領域的綠色革命中發揮引領作用,並於2023年獲評國家級的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
「截至2024年底,我們共有140餘家供應商取得綠色認證證書。」海油工程採辦共享中心副總經理湯立軍說。
截至去年底,海油工程已完成11500餘單的供應商綠色評價工作。「我們希望以此提升供應商對綠色供應鏈的認識,達到引導供應商主動進行綠色轉型並開展綠色認證的目的。」湯立軍說。
工藝管線預製車間門口,在鉛色的鋼板和轟鳴的設備前,一排綠蘿令人印象深刻。「這是三年前車間剛剛投產時種下的。」一位經過的工人說,「綠蘿不耐煙塵,但在我們這長得還挺好。」此時,一輛明黃色的電動AGV,正從他身邊緩緩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