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想錄)《牟子理惑論》淺析 (四)

 《理惑論》第三問:「何謂之為道。道何類也。」

 佛教所弘揚的「道」,到底是甚麼呢?牟子說,所謂「道」就是「言導」,以導人向善、教授解脫的道理。佛之所言,「導人致於無為」,所以佛理是無為之法;牟子認為佛法乃「牽之無前,引之無後,舉之無上,抑之無下」,它既是沒前沒後,亦無上無下,不在此間不在別處,卻也無處不在,因為佛是無形相的,佛法之理在一切有為法之外。我們可以《金剛經》來與牟子的理析作補充,經曰:「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佛是不可以形相來見的,拿形相來見佛,就錯了;又,經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凡是你有甚麼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你修得出來的,不修就沒有了。若見諸相非相,你就見到佛了,見到佛的法身了。

 牟子又說,佛道「視之無形,聽之無聲」。在牟子的時代,以儒道兩家學說最為盛行,他多少用上一點道家哲學用語來理解佛教,而「視之無形,聽之無聲」,彷彿回應了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老子認為「道」在方外,要用漫長的時間才能體會到(大器晚成),而且「道」是「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它能載一切萬物;就正如牟子說「四表為大蜿蜒其外,毫釐為細間關其內」,道在四方之外,也在毫釐隙縫之間。

 老子在《道德經》將世間人分為三種層次,描述了他們聽聞「道」的不同反應:「上士聞道,難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資質不同的人,面對相同的道理,因為領悟力的不同,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也就不一樣,上士之人聽聞了道,便開始勤勉不懈地實踐它;中士之人聽聞了道,道在他心中將信相疑,時存時亡;下士之人聽聞了道,卻只會哈哈大笑。而孔子主張「因材施教」,也是因為人的資質與領悟力不同。因此《論語》:「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中等以上資質的人,可以跟他談論高深的道理,以下的,就只能用淺白的話循循善誘。並非將人分等第,造成階級的對立,全是因為施教方式不同的緣故。

 在《金剛經》裡也有類似的說法:「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佛法在哪裡?不一定在佛經上。世間法皆是佛法,所以學佛要在生活中去實踐。所以修行在於:「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佛陀慈悲眾生,為教化千萬人而開無數方便門,比起儒、道兩家,佛教更廣為平等眾生,雖根性有異,但只要肯精進修行,還是可悟道成佛。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婬;口四者:兩舌、惡罵、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癡,不信三尊,以邪為真。優婆塞行五事,不懈退,至十事,必得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