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語又稱廣東話、廣府話、廣州話、唐話,在粤語使用區中又稱白話,是漢語的一支。如視漢語為一種語言,則粤語是漢語在廣東和廣西地區形成的一級方言,下分數支二級方言;如視漢語為「漢語族」和視粤語為獨立語言的話,則粤語下有數支粤語的方言。粤語有超過兩千年的發展史。公元前二世紀的中國漢朝時期,粤語就已隨著南越國的建立而形成雛形,並因受五代十國時期人口南遷影響而保留了大量古漢語用詞。全球以粤語為母語的約為一億二千萬人,在內地,主要分布於廣東、廣西、海南,以及香港、澳門等地。粤語也是除了普通話外,唯一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的漢語族語言。此外,粤語在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印尼等以及北美洲、歐洲、澳洲、新西蘭、聖誕島等地的華人社區都有廣泛分布。(參閱維基文庫)
在全國七大方言中,粤方言是最古色古香的,大量原汁原味的古漢語詞彙和用法,像「企」(站)、「食」(吃)、「行」(走)、「頸」(脖子)、「渠」(他、她)、「晏」(晚)、「慳」(節省)、「無」(沒有)、「銀子」(錢幣)、「卒之」(最後)、「幾多」(多少)、「姑勿論」(且不說)、「於是乎」(於是)等等,讀起來儒雅之至,白話文早就沒有人這樣用了,但在粤方言裡,還大行其道,成為市井坊間的日常口語,甚至連「嗟」、「噫」這些古漢語中的感歎詞,廣州的小孩子也常衝口而出──「嗟,怕乜?」(「嗟」白話讀作「車」,含否定之意,「怕乜」即「怕甚麼」),「噫,好肉酸!」(人們通常誤將「噫」寫作「咦」,其實在粤語中,兩個字是不同的;「肉酸」意即「難看」)等,使人不禁拍案叫絕。
廣東人有不少中原世家,古風餘韻,雖廢猶存。在台山人的家庭裡,媳婦將家婆稱作「安人」。「安人」,從宋代開始就是正從六品官誥命夫人的封號。除了台山,據說在花都、從化一帶,亦有稱家婆為「安人」的。好比如我南海人的「奶奶」就被晚輩稱為「二安人」。聽起來頗有點官宦人家的派頭,或許,這就是「祖上也曾風光過」的遺痕吧。
有人認為,粤語形成於晉代,所謂「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晉語」。西晉時發生「八王之亂」,繼而出現「五胡亂華」的局面,這是一個北人南遷的高潮,故廣東人「至今能晉語」,也不是甚麼奇怪的事。然而,清代廣東著名學者陳灃認為,廣州音最切合隋唐音,最方便閱讀古文。他寫過一本《廣州音說》,專門解釋其原因,「蓋千餘年來中原之人徙居廣中,今之廣音實隋唐時中原之音。」
最近,我對粤語的日常方言字詞做了些查閱出處的工作。原來廣州話的日常用語那麼多字詞係源自古語的,且都能在古詩詞中找到。比如:
1.啖(飲啖湯─喝口湯):
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史記•項羽本紀》
2.閂(閂門─關門):
粤語常用詞:閂門、閂水喉、閂總掣。「閂」字是在南宋的書中找到這個字的。
將已二更時候,左右人家多已閂門閉戶。─清•李雨堂《五虎征西》
3.傾(傾蓋─談話):
「傾蓋」為正字,現大多數廣州人都讀成了「傾計」。「傾蓋」在粤語中意謂相熟老友交談。這個詞亦是古語活化石之一,最古可追溯到戰國。「傾計」其實應為「傾蓋」。戰國時期的馬車是有門和頂蓋的,路上遇到朋友就會停下車來,兩車相靠,車上的頂蓋相互靠在一起。古語中,「傾蓋」指老朋友相遇而交談之意。
白頭如新,傾蓋如故。─《史記•鄒陽魯仲連列傳》
4.畀(畀你─給你):
很多廣州人往往將「畀」字寫成「比」字或「俾」字,這是錯的。還有將「被」和「畀」搞錯用法的。「畀」字在古語中是給予和託付之意。查古書資料,「畀」字早已在先秦和兩宋出現。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絲紕之,良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詩•鄘風•干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