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日三省吾身」,這話聽着就挺有道理。從小到大,從學校檢討錯誤到工作後反省總結,懂得反省自己,確實能幫我們看清問題,下次做得更好,但反省的程度要適當,反省過頭了,反而會迷路,甚至得出完全偏差的結論。
比如我有個友人小林,他就經常反省過了頭。那天他給上司發了份報告,心裏正七上八下。上司回覆他:「收到。」就這兩字加個句號。小林盯着手機,心一下子揪緊了:「完了完了!上司肯定不高興了!是不是我報告寫得不行?這個句號看着冷冰冰的,絕對是對我有意見!」他越想越慌,連午飯都沒精打彩,腦子裏反覆琢磨自己到底哪兒得罪上司了。
結果下午碰到上司,小林硬着頭皮試探着問報告的事。領導一臉茫然:「啊?報告我還沒來得及細看,早上開車等紅燈時隨手回了個『收到』。那個句號?那是習慣會加上的,並沒甚麼意思,你別多想!」
小林這就屬於典型的「過度自省」了。他因為一個隨手的句號,不自覺地想像出很多不實的內容,把自己煩得神不守舍。這背後的原因,可能藏着不健康的「主角心態」:好像自己的一舉一動都牽動着別人的情緒,別人發個訊息都得琢磨是不是衝着自己來的。其實自己真沒那麼大影響力,別人也忙着過自己的日子,哪有空天天琢磨自己?
除了這種「想太多」,過度自省還常常跟不自信掛鈎。比如工作沒做好,有人第一反應就是:「都怪我太笨了!我能力就是不行!」把失敗全部計在自己的頭上。這看似在「深刻反省」,其實沒找對根本原因。有些事,像市場突然變化、同事之間的配合程度,根本不是個人能全盤控制的。健康的反省,得像拆包裹一樣,把問題攤開:外面有甚麼因素?我自己哪裏能改進?不能甚麼都往自己身上攬。否則,失敗幾次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做事越來越戰戰兢兢,甚至變得自卑、抑鬱,那就真不值得了。
說到底,自省是好事,是進步的階梯。但得記住:反省是為了照亮前路,不是為了把自己困在過去的錯誤上反覆折磨。當我們開始為一個小句號失眠,或者習慣性地把一切錯誤計在自己頭上時,就該提醒自己:是不是又「想太多」了?是不是又把自己當成「宇宙中心」了?趕緊跳出這個陷阱,該認的錯認,該負責的負責,但也要看清哪些錯誤並不是自己的責任。這樣,自省才能真正幫我們輕裝前行,而不是變成壓垮自己的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