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局長龔志明直言,現時部份學校人數「跌得好厲害」,部份學校或因收生不足而減退免費教育津貼,將研究優化,
從事教育界的議員高錦輝關注到少子化問題,建議把每年出生率與每班最低學生人數掛鈎。又建議在充份保障澳門學生優先入學前提下,考慮引入外地學生,開放參加四校聯考。
同樣是從事教育界的議員呂綺穎,建議在幼兒教育逐步落實「兩教一保」模式,即每班配備兩名教師和一名保育員,調節班主任在課節和行政工作,明確學生及學校輔導人員比例等。
就高中教育階段引入外來學生補充。龔志明回應表示,政府持開放態度,目前需要解決照顧者問題,以及如何銜接升高等院校,會先制定解決辦法再開放引入,將持續與內地相關部門溝通。
龔志明直言,現時部份學校人數「跌得好厲害」,部份學校或因收生不足而減退免費教育津貼,將研究優化,包括每班收生達十二人或以上可補足相關津貼,計劃先面向收生不足的幼一班級推出,當局會協商各幼稚園平均收生,目前幼稚園平均每班廿五人。
龔志明又稱,學校正面臨教師轉型問題,過去幾年已有三百多名老師就讀跨教育階段課程,並成功轉任,當局同時擴展培訓,鼓勵老師跨科目任教,並加強支援學校硬件升級改造成全年齡教育場所。
龔志明又表示,過去五、六年間透過藍天工程已解決三所特教學校的校舍問題,包括協同、明愛和二龍喉的公立學校,有效改善教學環境。他稱,新特殊教育制度生效後,特教專業團隊已常駐學校提供語言及物理治療等支援,並透過教育基金為特教學生增設早午餐與交通接送資助,希望全方位改善特教環境,並減輕特教學生家庭壓力。對於特教畢業生銜接問題,當局與社工局合作,約有三分二畢業生進入職訓機構的工場實習,其餘則進入展能中心,協助融入社會。
有議員關於教師公積金問題,龔志明明確稱,澳門教師是目前唯一享有強制性公積金與政府直接津貼的職業群體,當局會盡量保障教師各方面的津貼制度。
另外,就有議員關注學生輔導員人資問題。社會文化司司長柯嵐稱,政府並非特別追求輔導員人手比例,而是從整個體系的工作,增進青少年心理健康,包括積極參考國家教育部心理健康工作十條措施,當中增加每日體育活動時間、優化校園心理支持環境、建立監測預警和干預機制,均為重點跟進工作。
龔志明補充稱,學校輔導員近五年增加一成多至兩成,去年增加廿一名輔導員,亦因應融合生有專門輔導員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