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視窗)莊稼財主萬萬年 李倩恩

「衙門錢,一熢煙;生意錢,六十年;種田錢,萬萬年」這一民間俗語,在不同地域,有大同小異的說法。

在北方,在那些以小麥、粟米、馬鈴薯為主糧產區的地方,是這樣講的:當官財主一日完,生意財主六十年,莊稼財主萬萬年。

在江浙一帶,說的是「當官財主一熢煙」。在很多水稻產區,則又說,「作田的財主萬萬年」。

但無論怎麼講,都反映傳統農耕社會對勞動價值的認知和對所獲得財富持續性的認可。

凡是做官發的財,民眾都認為,那不是乾淨的錢。事實上,也大致如此。尤其是封建時代的衙門,除了官員本身的奉祿,其他,可能就是民脂民膏,都靠盤剝而來。如同鄭板橋那般能夠「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官史,畢竟不多。說白一點,靠當官發的財,來的易,去得也快。當下前赴後繼的反腐中,有多少官員,都是數以億計的錢財被抄被罰沒被收繳。說得誇張一點,真的是一日完。

中國還有一句廣泛流傳的俗語,「富不過三代」。當然,這俗語中的「三」是虛數,並不是實指。為甚麼又說「生意財主六十年」呢?國人的傳統認知,二十年為一代,六十年,即三代人。好些做買賣的人家,都是第一代勤勞刻苦努力,慢慢積累起財富,第二代基本維持。到第三代,則出現紈絝子弟,整天吃喝玩樂、不務正業,家業也就隨之敗落。所謂「富不過三代」多指生意人家。

靠耕田種地發家致富的財主,發達不易,敗落也相對慢。他們的錢財多靠省吃儉用而來,故會特別的珍惜。有了一點錢,就想方設法的買田置地,一步步擴充家業。只要改朝換代之際,不沒收他們的家產,一般都好少敗落。所以說這種財主萬萬年,是依據朝朝代代的歷史檢驗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