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昆明十一月十七日電】(記者韓帥南)記者十七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近期,該所牽頭系統繪製非人靈長類多器官衰老分子圖譜,並揭示器官衰老呈顯著異步等重要分子特徵,為理解非人靈長類以及人類的器官衰老模式和可能機制提供新的研究和認識框架。
人體衰老涉及多個器官系統,其衰老速度是否不同,亦一直缺乏系統性認識,其主要原因在於匹配的器官組織樣本獲取困難。而獼猴在生理、代謝、衰老表型等方面與人類高度相似,是極具價值的非人靈長類研究模型。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孔慶鵬團隊前期基於獼猴外周血轉錄組建立了非人靈長類的衰老軌跡,發現其衰老過程具有顯著的非線性特徵,並在約十六至十九歲(相當於人的四十八至五十七歲)出現明顯的衰老加速拐點。該拐點的存在與人類衰老過程中的關鍵變化高度吻合,進一步支持獼猴可作為研究人類衰老的理想模型。儘管如此,關於非人靈長類多組織器官自然衰老過程的多組學基線數據仍較為有限。
針對該問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與聯勤保障部隊第九百二十醫院近期聯合繪製了一個涵蓋獼猴所有主要器官系統(三十個組織)、覆蓋多個分子維度的自然衰老基線圖譜。研究發現不同器官衰老速度顯著不同,並揭示mRNA翻譯效率(翻譯效率是細胞將mRNA轉化為蛋白質的能力,是維持組織功能的核心過程)下降可能是導致器官衰老不一致的重要分子基礎,為未來的抗衰干預提供新的切入點。
該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期刊。
該研究整合多個維度系統描繪總結了獼猴主要組織器官自然衰老過程的分子變化模式和規律,並揭示翻譯效率下降可能是器官衰老異步的關鍵因素,為理解「器官是否會同步衰老」及「器官衰老為甚麼不同步」提供了新的認識,也為人類衰老研究建立了重要的非人靈長類多器官衰老基線和參照系。
目前三類組學數據已全部公開,將成為重要的衰老研究資源。該成果為推動中國在衰老生物學研究和靈長類模型建設方面的國際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