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短文之美  黄平安

午間用餐時分,恰逢央視科教頻道《百家講壇》開播,近期熱播的《千古華章》系列,總能讓喜愛文學和寫作的我心生期待,沒有特殊情況的話,我總會準時守候。

追看數期後發現,這些入選的美文皆有共性:篇幅精短,多在千字上下。其中《曹劌論戰》令我印象深刻,全文僅二百二十二字,卻將一場辯論和戰事刻畫得淋漓盡致。細細品讀發現,此文增一字顯冗餘,少一字則欠妥當,條理明晰,邏輯縝密,盡顯文字的凝練功力,令人由衷嘆服。

中華文學寶庫中,這樣的精短佳作不勝枚舉。它們能流傳千古,篇幅精短實為重要助力:柳宗元《小石潭記》僅一百九十三字,便繪就清幽靜寂的山水勝景;張岱《湖心亭看雪》一百五十九字,道盡天地蒼茫與文人孤高;即便氣勢恢宏的《岳陽樓記》,不含標點也僅三百六十八字,卻承載着「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博大情懷。這些文章雖短,卻意蘊豐滿,膾炙人口,得以代代相傳。

如今,人們的生活與工作節奏日益加快,碎片化閱讀已成常態。相較於大部頭著作與長篇大論,精短文章更易被讀者接受,也更貼合當下的閱讀需求。觀察發現,不少報刊都在向精短化轉型,就連本地黨報與地方雜誌,也大力宣導改文風、寫短文,這無疑是順應時代的好事。

在眾多堅守短文創作的媒體中,澳門《華僑報》的副刊令我感觸良多。這裏的單篇文章大多只有三五百字,甚者更短,卻無一例外都緊扣「一事一議」的原則,不拖泥帶水,不旁逸斜出。或聚焦生活中的一個小片段,或探討社會上的一個小現象,或分享內心的一段小感悟,文字簡潔明快,觀點鮮明獨到,讀來輕鬆無負擔,彷彿與一位摯友促膝長談,在寥寥數語間便能獲得啟發與共鳴。也正因如此,每當翻開這份副刊,我總會逐篇品讀,在短小的篇幅中感受文字的溫度與力量。

當然,讚美短文並非否定長文。文章優劣與篇幅無關,該長則長、能短則短方為正道,一段話能說清的,不必拆分;一句話能講明的,絕不贅言。魯迅先生曾言:「力避行文的嘮叨,只要覺得夠將意思傳給別人了,就寧可甚麼陪襯拖帶也沒有」「寫完後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這番話至今仍是寫作者的良言箴規。

短文之美,美在短小精悍,美在字字珠璣。這份凝練與精緻,正是每一位寫作者值得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