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能源取暖:中國農民的新選擇

 【新華社瀋陽11月15日電】(新華社記者武江民、解統強)76歲的莊德榮今年冬天最高興的事,是再也不用早起燒煤取暖了。去年年底,莊德榮在家裡新安裝了一台空氣能採暖熱泵,取代煤炭用電取暖。

 「以前天不亮就得爬起來添煤掏灰,現在新家不燒煤了,屋子也亮堂了。」莊德榮說。

 莊德榮所在的遼寧省莊河市洪昌村,是典型的中國北方農村。與城市的集中供暖不同,購買散裝煤炭,煙熏火燎地燒煤取暖一直是當地居民過冬的主要方式。過去,像莊德榮這樣的北方農村家庭,一個冬季要燒約5.5噸散煤。這種取暖方式效率低、污染重,同時也存在一氧化碳中毒等安全隱患。

 「用電取暖不僅方便,也更加便宜。算下來每年要比燒煤取暖省300多元。」莊德榮說。

 在莊河市,國網莊河市供電公司今年已完成1130餘戶居民電採暖裝表接電,越來越多農村家庭開始用清潔能源取暖。

 告別煤煙,清潔取暖是中國農民的新選擇。近年來,中國通過給農民購置清潔取暖設備、用電取暖,並對能源價格進行補貼,推廣「煤改電」「煤改氣」等項目,替代燒煤取暖。遼寧省給「煤改氣」「煤改電」的新用戶進行補貼,如每立方米天然氣補貼1元、每度電補貼0.1元;青海省則是給多個地區進行清潔熱源改造,通過發放清潔供暖獎補資金,在農村推廣蓄熱式電鍋爐,實施取暖清潔化改造。

 2020年,中國提出「雙碳」目標。核能供暖、生物質清潔取暖、空氣源熱泵等一批新技術逐漸成熟,大量進入農村,實現更低的碳排放。

 在河北省邯鄲市館陶縣的南城公園,一個普通平靜的景觀湖下埋設了大約120萬米的管線。這些管線可以把大量的太陽光熱量,儲存到湖底的儲熱體中,作為當地2萬多人冬季取暖的熱源。

 在青海西寧市湟源縣兔爾干村的二十四莊廓項目區,屋頂上一排排太陽能板整齊排列,在高原的陽光下熠熠生輝。這些「陽光房」運用了被動式太陽能技術和智能微電網系統,可以將光能轉化為電能,為冬季取暖進行供熱。

 在政策和技術推動下,中國北方農村清潔能源取暖率逐年提高。據11月8日發佈的《碳達峰碳中和的中國行動》白皮書的數據,北方農村地區累計完成清潔取暖改造4000萬戶以上。截至2024年底,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達到83%,較2020年提高近20個百分點。

 燃煤少了,最突出的效果是天變藍了。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下降至29.3微克/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16.3%,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7.2%、比2020年上升2.4個百分點。

 「當前中國北方清潔取暖率顯著提高,不僅改善了空氣質量,更直接提升了億萬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與健康水平。」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說,農村的清潔取暖之變,是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增進民生福祉的一個生動縮影。

 在兔爾幹村,經過改造後的「陽光房」吸引了許多外來遊客的目光,逐漸延伸出民俗陳列館、美術館、國學堂、書屋等新業態。46歲的村民楊親秀去年返回家鄉,成為一名民宿工作人員。「屋子暖和了,外來客人多了,日子越過越幸福。」楊親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