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言)家校溝通之中的夾縫  徐薏

學校是學生成長過程中必然的港口,既承載着知識傳授的使命,更肩負着安全守護的責任。近期兩宗校園相關投訴事件,既牽動着家長的神經,也反映出校園治理中「情」與「理」的平衡之道──唯有兼顧情感關懷與理性處事,才能妥善化解矛盾,守護學生的合法權益。

從情理維度審視特殊需要學生被指欺凌一事,「情」的核心是對特殊群體的額外呵護。特殊需要學生本就面臨着生理或心理上的困境,更需要教育者的耐心引導與溫柔對待,語言欺凌與嚴厲懲罰不僅違背教育初心,更可能給孩子留下長久的心理創傷。家長的焦慮、公眾的憤慨,本質上是對弱勢群體權益的珍視,這份情感訴求理應被正視。而從「理」的層面看,事件真相尚未明確,僅憑其他老師投稿便下定論難免有失偏頗。學校及時發布公開信並展開調查,是恪守程式正義的體現;輿論呼籲政府部門或立法會議員介入,則是為了以更權威的力量保障調查公正,避免「內部處理」可能帶來的偏袒,這既是對學生的負責,也是對涉事老師的公平。

另一宗疑似學生集體食物中毒事件的爭議,同樣需要情理共治。在「情」而言,孩子的健康是家長的底線,多名學生同時出現不適,家長的擔憂與質疑發自肺腑。學校未對外公布的做法,雖可能出於「非傳染病避免恐慌」的考量,但忽視了家長的知情權,容易引發「隱瞞事實」的猜忌,反而加劇信任危機。從「理」來看,食物中毒的成因複雜,可能與食材、儲存、個體體質等多種因素相關,在未查明真相前倉促公布,確實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混亂。但「不公布」不等於「不溝通」,學校理應第一時間與涉事家長坦誠對接,通報排查進度與學生健康狀況,用透明化溝通化解疑慮,而非以「沉默」應對關切。

事件處理建議中,「優先校內解決、充分溝通而非網絡公開」的主張,正是情理相融的實踐指南。於「情」而言,家長對孩子的牽掛無可厚非,低齡學生更需要家長作為後盾明確訴求,這是親情責任的自然流露;學校正視家長的合理關切,給予充分表達空間,才能讓家長感受到被尊重。於「理」而言,網絡公開往往伴隨着情緒放大與資訊失真,容易將矛盾推向對立,不僅不利於問題解決,還可能對學校聲譽、學生成長造成二次傷害。預留處理空間,並非縱容問題,而是為了讓學校在不受輿論挾逼的情況下,更客觀地查清事實、落實整改,這種理性包容,才是解決問題的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