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六載全運映照中國

 【中新社廣州十一月八日電】(中新社記者張一辰、邢翀)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九日將在廣州開幕,這場全運會與粵港澳的歷史性相約,即將正式啟程。

 六十六年光陰流轉,全運長跑的接力棒從首都北京傳至南海之濱。取自深海的火種跨越山海,經粵港澳三地傳遞,最終融火於主火炬塔。薪火相傳,全運會「全」的內涵愈顯厚重,映照出體育中國全景。

  全運之「全」,在於覆蓋之廣。

 一九五九年,首屆全運會在北京舉辦。彼時新中國體育事業方興未艾,二十九個代表團的萬餘名運動員來自各行各業。從無線電收發報到田徑,比賽項目已為全運刻下「全」的基因。

 隨著中國重返奧運,全運會設項全面對標奧運會,競技體系日趨完善,運動員取材面持續拓寬,全方位服務國家奧運戰略。

 二0一七年,群眾體育項目進入全運賽程,華僑華人亦可以個人名義參賽。競技體育與大眾體育並行,專業選手與民間高手同場,全運會參賽版圖進一步擴展,賽事形態愈加豐富。

 除地方行政區代表隊外,行業體育協會長期參賽全運會,高校和社會俱樂部也將在十五運會首次組團亮相。參賽主體百花齊放,「全民全運」真切可感。

  全運之「全」,在於全面展現中國體育之力。

 全運會是中國體育風采向世界的展示。首屆全運會便有七人四次超越四項世界紀錄,體育成為國家敘事的重要載體。

 每一屆全運會都見證著中國體育的新突破:全國紀錄被不斷刷新,亞洲紀錄乃至世界紀錄被不斷超越,無數體育明星從這裡走向世界舞台。「全運練兵、奧運奪金」,中國競技水平持續攀升的路徑清晰可見。

 乒乓球、舉重、跳水等項目「神仙打架」,「得奧運金牌易、得全運金牌難」並非誇張,高強度內部競爭成常態,背後是中國體育從追趕到領跑的實力跨越。

 體育之力不止於競技賽場。全運會群眾體育項目如火如荼,全民健身蔚然成風。競技體育與大眾參與良性互動,為體育全面發展擴大基數、增添厚度,構築起最堅實的基座。

  全運之「全」,更在於多元價值的綜合呈現。

 從「奧運練兵場」到「全民全運」,全運會折射出以人民為中心的體育發展思想深刻演進。體育服務於人的價值,在這裡有了更廣闊的土壤。

 推動基礎設施升級,激發全民健身熱情,促進區域經濟文化交流,在社會層面凝心聚力……從北上廣輪番承辦,到如今粵港澳三地聯合辦賽,中國的全運足跡勾畫出區域協同發展的圖譜。賽事與城市相互成就,體育的復合功能愈加突顯。

 眼下的第十五屆全運會,是體育領域的創新實踐,也是推動大灣區深度融合的強力引擎。從「硬聯通」到「心聯通」,全運會的價值早已超越體育本身。

 全運會也為世界全面深入了解中國體育提供窗口,「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等創新探索為全球辦賽與跨境協作貢獻「中國方案」。中國的全運會,由此具備了世界維度的意義。

 六十六載同心築夢,全運薪火相傳,一幅以體育為名的全景長卷鋪展開來,外界從中可清晰感知一個充滿活力的體育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