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州十一月八日電】(記者閆旭)「這是中華鳳頭燕鷗、這是勺嘴鷸、這是黑臉琵鷺,它們都是在閩江河口濕地棲息和越冬的珍稀瀕危物種。」八日,在福州台灣會館門口,不少來往的遊客正被攤位上的生態科普吸引而駐足。
「同根同源共護濕地生態家園」閩台兩地生態成果展當天在福州啟動,兩地多家機構共同展示閩江河口濕地生態修復與鳥類保護的成效,及兩地在生態保護領域的合作成果。
走進福州台灣會館,一幅由兩岸同胞共同繪製的七米長中華鳳頭燕鷗畫卷生動逼真;一塊塊圖文並茂的展板,梳理了二零零八年以來閩台圍繞中華鳳頭燕鷗等珍稀物種,在學術交流、聯合調查與公眾教育等方面開展的合作;來自兩岸的「小海鷗」志願者講解員正用清脆童聲擔綱導覽,講述閩台候鳥遷飛故事和濕地守護歷程。
閩江河口濕地與台灣沿海濕地地理相鄰、生態相通,是眾多候鳥跨越海洋、完成萬里遷徙的生命中轉站。二零零八年,一隻下喙被塑料管套住的中華鳳頭燕鷗「小管」,在福州與馬祖被同時記錄,首次證實兩地棲息地為同一種群,也開啟了兩岸長達十七年的聯合保護歷程。
「從互通環志數據到共編繁殖管理手冊,從輪流值守無人島到同步打擊盜撿鳥蛋行為,我們幾乎把能合作的環節都跑通了。」台北野鳥學會前理事長阮錦松說,此次成果展首次把雙方多年合作的成果軌跡「一頁式」公開,系統回顧「神話之鳥」從瀕臨滅絕到種群回升的全過程,是「兩地生態協作的活教材」。
據悉,閩江河口濕地記錄有野生動植物一千三百七十八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九十一種,這裡有鳥類三百三十七種,其中水鳥一百七十二種,常年分佈和在此越冬的水鳥數量超過五萬隻。
福州台灣會館通過屏幕循環播放閩台聯合進行鳥類調查與交流活動的影像,六大展區以濕地航拍、珍稀水鳥高清照片、青年文創產品等形式,講述兩岸生態合作的故事。
來自馬祖的生態攝影愛好者陳登創近幾年常到福州拍攝鳥類。「在長樂海邊,我趴在海灘上時,有一些不怕人的鳥會走到我的鏡頭前,我得以拍出很多精彩的照片。」陳登創向記者介紹他的作品道。
此次成果展將持續至十一月二十八日,免費向公眾開放,通過成果展覽、人偶快閃、科普活動、文創展示等,推動閩台濕地保護成果與文化的交互傳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