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內蒙古興安盟的圖什業圖親王府內,兩位繡娘吸引遊客的目光。只見她們指尖輕牽細線,針尖在繡面上遊走如飛,一朵朵牡丹逐漸「綻放」。
圖什業圖親王府於札薩克第十三世親王巴寶多爾濟執政期間(1871年—1890年)建成,被譽為「草原上的紫禁城」,2017年於原址重建,現為科爾沁草原重要的人文景區。
「王府生活雍容華貴,擁有眾多繡女,專為王爺、王妃繡製服飾和生活用品,由此形成風格獨特的圖什業圖王府服飾。圖什業圖刺繡亦成為圖什業圖親王府世襲傳承的一種蒙古族傳統美術技藝。」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蒙古族刺繡(圖什業圖刺繡)傳承人張春花說。
作為蒙古族刺繡的傳統代表,圖什業圖刺繡做工細膩獨到,講究針法及紋路。「傳統刺繡只需要繡布、繡線、頂針和繡針,針法有平針繡、盤繡、亂針繡等9大類40多種。」張春花說,圖什業圖刺繡體現了蒙古族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圖案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花鳥魚蟲。
張春花介紹,牧民們認為鳳是鳥中之王,象徵吉祥、幸福、美好,以鳳為紋飾的帽子、衣襟在蒙古族女性服飾上較為多見,通常會用五色線繡。
「對於蒙古族來說,鹿具有原始圖騰的意義,故在荷包、枕頭上會繡上鹿的形象。盤腸紋在蒙古族生活中經常看到,適合繡於任何物件上,長壽、富裕、幸福等都用它來表達。」張春花說。
年過花甲的繡娘曹海傑眼睛依舊明亮,十厘米見方的繡布上絲絲入扣。「圖什業圖繡繡常見退暈法,紋樣層次鮮明,用對比色讓繡品產生明暗襯托的效果。」
「有時藍配紅,有時紅配綠,既明亮強烈卻不過於耀眼。」曹海傑拿出幾幅繡樣向中新社記者介紹,「蒙古族崇拜長生天,我們多以藍色做底子。如深藍色的底子搭配深綠色圖案,給人濃重調和感,偶爾也會用深藍與淡藍、深綠與淡綠搭配。」
「圖什業圖刺繡還會混合使用多種顔色,選擇相近顔色調配,由深入淺的顔色轉變呈現緩慢降低的節奏,視覺上給人漸入佳境的和諧美感。」年輕繡娘吳斯琴端坐在繡架旁,以針為筆、以線為墨,勾勒著一幅《盛開的薩日朗》。在蒙古語裡,薩日朗意為山丹花,被視為熱情與團結的象徵。◇(中新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