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傳真)老家的「吃茶」 陳青青

在筆者的老家,除了那些常年呆在外邊的人,已經習慣外邊的說法,回到家鄉後,會講喝茶外,老家的人們,尤其是上了年紀的,都是說吃茶。在我們家鄉的方言裏,「吃」字都說成「恰(qia)」。

記得幼年時,墟場上有老式茶店,而且還是國營的。趕集的男人們,總有些喜歡呼朋喚友的去吃茶。鄉鄰家每有適婚的男女青年,被媒婆撮合的時候,就要到茶店裏去吃茶。叫上雙方的父母等至親,點上幾盤油炸的糯米糕點,如油糍、煎堆(我們老家叫麻圓,可能是上邊有芝麻的緣故吧)之類,大家邊吃邊聊。吃完一餐茶,一樁婚姻也就基本定下來。

那時的我,雖然年紀還小,但對此也很疑惑,明明是喝茶,怎麼就偏偏要說成吃茶?一直到後來讀完大學之後,仍是不得其解。

前些天,追刷一個出家人的視頻,他是宣傳中國禪宗淵源和傳承歷史的。因為有禪茶一味之說,再者,日本的禪宗及茶葉都源自中國,故他在日本拍攝的一段有關日本最古老花園的視頻裏,就說在唐宋的時候,有日本僧人到中國求法。在浙江天臺山,中國高僧贈送了茶葉的種子給日本求法者,於是日本才有茶葉,並且從此改變日本人的飲食習慣。那出家人,還順便說到,中國唐朝是煎茶(道)、宋朝是點茶(道),明朝則為泡茶(道)。故明朝之前,都是茶湯、茶葉一起吃,所以叫吃茶,明朝之後,才有喝茶的說法。而日本,又有所創新和改變,形成了抹茶(道)等。

至此,我才有些恍然大悟,原來家鄉民眾所說的吃茶,是沿襲了古代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