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十一月三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梁嘉軒)「世界灣區經濟論壇二0二五」三日在香港舉行,活動以「打造新經濟動力」為主題,匯聚中國內地、香港,以及美國、日本等全球多地專家及業界,深入探討灣區經濟發展機遇,並搭建全球灣區對話平台,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位於中國的粵港澳大灣區、美國的三藩市灣區和紐約灣區,以及日本的東京都灣區,是世界上的主要灣區,「灣區」之所以地位獨特,產業互補和聯通貿易是其特色,灣區所產生的機遇亦備受創科業界和資本青睞。
當天的活動由團結香港基金、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和澳門基金會聯合主辦。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在視頻致辭中表示,政府正通過港深創新科技園區、北部都會區等,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前沿領域,以及國家新發展藍圖中確定的其他重點創新技術產業領域加強合作。
廣東省政協副主席鄧海光致辭時表示,灣區經濟具有天然的開放屬性,一直以來,粵港澳大灣區以開放合作的姿態在規則對接、要素流動、產業協作等領域持續突破,不斷增強與世界其他灣區的合作深度與廣度。
團結香港基金主席陳智思致辭時表示,全球灣區經濟體已成為推動發展的強大引擎,從三藩市灣區到紐約灣區,從東京都灣區到粵港澳大灣區,這些地區展現了開放、想像和協作如何驅動成長,並激發全球轉型。
灣區對話是本次論壇的重要環節,活動邀請了美國灣區委員會經濟研究所所長Sean Randolph發表主旨演講。他分享,企業選擇到灣區發展的原因,主要是接觸行業內企業龍頭以及國際商貿連結等,而粵港澳大灣區近年發展迅速,期待將來三藩市灣區與粵港澳大灣區會有更緊密的連結。
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教授丸川知雄則從日本經驗提醒城市發展的問題。他說,持續不斷的移民湧入或將導致「城中村」過度擁擠,住屋條件惡劣。其後城中村居民向郊區遷移,這種發展面臨兩大障礙,城中村的低收入者未來收入成長可能有限,難以在郊區購屋;其次,大城市與郊區在公共交通方面的連結較差。
香港中文大學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劉遵義教授在主旨演講環節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整合並非零和遊戲,必須採取互利共贏的政策才能成功。香港的未來取決於與粵港澳大灣區乃至華南地區的經濟融合。如果能夠實現真正的經濟融合,粵港澳大灣區的長遠前景將十分光明。
中國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致辭時表示,澳門長期承擔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往來的橋樑角色,積極打造數字化的經貿促進平台,推動大灣區與葡語國家在貿易、金融、科創、青年創業方面的深度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