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固執、不講理、挑釁行為等等是青少年的典型表現。當孩子逐漸長大,父母與孩子都在經歷新的挑戰,如何避免成為讓孩子討厭的監督型家長?
眾所周知,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而親子關係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着關鍵角色。共同面對孩子成長的藍圖,幫助他們把握未來的方向,凝聚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與期望。
如果想成為不讓孩子討厭的家長,而家長又能放手讓孩子做回自己,那就需要有良好的溝通氛圍。溝通可涵蓋孩子的興趣、學習及未來職業規劃等方面。透過日常交流、觀察和引導,逐步明確孩子成長願景的「腦圖」,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願望,讓他們的聲音得到回應。這樣的親子關係,也讓孩子更加珍惜自己的成長之路。
當我發現孩子對學習鋼琴的目的是可以自己作曲或自由彈奏時,我卻選擇了強迫孩子參加傳統的鋼琴課程和考級,結果是孩子根本無心練琴,加上功課多的理由,擠時間練琴成了一句嘮叨的話,刺耳的話了。
這個結果是在提醒父母不要走我的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根據其年齡、性格、興趣和能力等因素規劃成長之路。包括學習計劃、興趣選擇等。既考慮到孩子當前需求,也預見未來的發展趨勢。同時,要專注於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和獨立性,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意願作出選擇,在實踐中學習與成長。
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與孩子是攜手共進的夥伴,共同挑戰、克服困難、分享喜悅與成功。父母作為引路人,不僅提供方向和指導,更在關鍵時刻給予支持和鼓勵。用自己的經驗和智慧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同時也尊重他們的選擇,鼓勵他們勇敢追求夢想。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逐漸成長為獨立、自信、有責任感的人。
親子共繪的成長之路上,需不斷修正與改進。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和環境變化,他們的需求和目標也會隨之改變。父母需要持續關注孩子的成長動態,保持溝通,及時調整成長規劃以適應新的情況。同時,也需反思自身的教育方式,持續學習與提升教育能力,以更好地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在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裏,每個孩子的未來都充滿無限可能。這種無限可能取決於父母如何以愛與智慧去引導和教育,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不做監督型父母,不讓孩子有討厭的理由。
育兒之路漫長且充滿挑戰,但只要我們以愛為指引,以溝通為橋樑,便能助孩子成就美好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