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恆)復原中國書法史  胡思遠

今人將王羲之稱為書聖,是有道理的。書法史並不從王羲之開始,但王羲之可能是千年難遇的集大成者。如果將王羲之比作龍,那麼龍生九「子」面貌各有不同,東晉王羲之之後的這九「子」其中必然就有趙孟頫。

從趙孟頫三十多歲的兩幅手札中,可看到的王羲之蘭亭序以及其手札的影子,而在趙孟頫三十多歲以後的幾十年裏,他濃縮了一些王羲之筆法的特點,形成了自家風貌。

實際上如果我們仔細去研究古代碑帖,會發現每一個學習王羲之的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單說這九「子」,每個人都繼承了王羲之的一部分,而又把這一部分發揚光大,形成了自己的一脈。

我常把中國書法史和西方音樂史作對比,如果說中國書法史是傳承下來沒有斷代的一部中國歷史在書寫上烙下的蠟封,那麼西方音樂史也可以如是去研討,翻開百科全書西方音樂家韓德爾、巴赫赫赫在目。

說回王羲之的九「子」,其中就包含智永,孫過庭,米芾,王鐸,顏真卿,歐陽詢、懷素等等,觀賞他們的主要碑帖,就給人以下感受:孫過庭是不是看過王羲之的十七帖原貼而創作了書譜?(十七帖今天只剩拓片);智永據記載是王羲之七世孫,他學到了王羲之的中和之美,並進一步將線條變得敦實,形成了中和風格;王鐸生活的明代可能已經無王羲之原帖,他的創作就更偏向於王羲之聖教序集字和米芾特點以及糅合墨法;米芾也許是看到了王羲之的真跡,他在結構的誇張改造方面就技高一籌,特別是米芾八面用鋒的欹側改造,體現出米芾想象力驚人;顏真卿的楷書學到王羲之的小楷古拙之美,加以篆籀特點並把線條變得雄渾,形成中楷雄渾質樸的特點;歐陽詢也結合王羲之結構上中和的特點加以北碑的險峻特點,形成的當今正楷人人皆愛的風格。

如今的我們,看到王羲之的真貌可說是很少了,小楷全是拓片,蘭亭也是雙鉤,唯有的手札可信度還算比較高。不知道在這九「子」的生活的年代,可看到甚麼樣子的真跡,但他們在一起還原了一個真實的王羲之。在如此龐大的書法史裏,還有各個朝代很多不知名,或者知名但是很少被提起的名人,他們的書法亦有一定研究價值。研究日本書法韓國書法也有一定的必要性,因為唐代空海和尚學習中國書法傳回日本的書法也保留了一部分,而韓國書法保留了一些秦篆特點,研究起來有助於復原中國書法史。

所以,學校系統地開展書法教學,研究書法的人越來越多,才可以保證書法史延續下去。這就好像今天的國球為甚麼可以持續發光發熱一樣,因為做這項運動的人基數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