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走進吉林省博物院 共探白山松水文化根脈
【特訊】由澳門中聯辦台務部、宣文部組織的「澳門媒體涉台報道負責人吉林參訪團」昨日上午走進長春市吉林省博物院,通過參觀「白山松水的記憶-吉林省歷史文化陳列」四大主題展廳,共探白山松水文化根脈。
吉林省博物院,為國家一級博物館,現有文物藏品十二萬餘件。其中,高句麗、渤海、遼金時期的文物以及中國歷代書法繪畫、東北抗日聯軍文物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另外,中國歷代陶瓷器、薩滿民俗文物品也有一定的收藏,其中代表性的文物有北宋蘇軾《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行書卷等。
參訪團先後走訪了「文明曙光」「漢唐古韻」「松漠雄風」「明清華章」四大展廳,按歷史脈絡詳細了解吉林省的發展進程。在「文明曙光」展廳,肅慎先民的漁獵工具吸引了參訪團的目光,這些骨製魚叉、石製箭頭,歷經千年仍鋒利如初。各類青銅器則生動展現吉林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發源地的歷史脈絡。
在「漢唐古韻」展廳,高句麗時期的白玉耳杯溫潤如玉的質地、精緻端莊的造型,令參訪團歎為觀止。這件國寶級文物,曾歷經萬里迢迢從中原傳至邊陲,彰顯中原文化對東北邊疆的深遠影響。
走進「松漠雄風」展廳,國寶「契丹文八角銅鏡」上一個個契丹小字清晰可見,對研究遼代歷史價值非凡。遼金時期的鎧甲同樣吸睛,近八十斤的鎧甲上鐵片緊密串聯,厚重堅固,展現遊牧民族的勇猛堅韌。
在「明清華章」展廳,滿族薩滿教法器、清代吉林將軍府檔案則詳細記錄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軍事制度,為研究明清歷史提供了寶貴資料。一行頻頻駐足于珍貴文物前,用鏡頭記錄細節。有參訪團成員表示,此次參觀不僅深化了對吉林歷史文化的認知,更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