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台北十月二十七日電】台灣當局光電政策持續引發爭議。台灣多個環保團體廿七日在台當局行政機構前召開記者會,呼籲設立相關法規及審查程序,扭轉當前光電亂象。
綜合中央社、中時新聞網、聯合新聞網等台灣媒體報道,環保團體還提出,台當局應加強環評把關、禁止在水庫等環境敏感地帶安裝光電設施等,更應以政策環評盤點光電與環境衝突問題,推動合理的光電發展。
發展光電是民進黨當局的「非核家園」能源政策之一,但由於不顧台灣土地資源現狀大規模發展「地面型」光電,導致種種亂象。
一方面,由於民進黨當局的力推,發展光電成為一項「政治正確」的政策,但大量投入卻未見相應產出,台灣缺電問題依然嚴重。同時,光電板佔用農地、配套措施不足等問題也引發民眾對當局政策的疑慮。
今年,先有高雄市大樹區和山光電開發案,數十公頃的山頭被削成平地僅為開發光電;後有颱風「丹娜絲」吹襲台灣南部,屏東、嘉義等地超過十萬片光電板大規模受損,有台灣民意代表十月走訪當地時發現受損光電板處理仍未完成。此外,光電發展過程中還會因模塊短路、電氣箱體機件過熱、接觸不良等原因引發火災,僅據彰化縣消防局統計,近三年已發生八起相關火災。
另一方面,與光電發展相關的土地變更、項目招標等存在政商勾結問題,綠營人士與相關利益方的貪腐問題接連被曝光。僅在今年,就有台南市前議長郭信良因涉嫌捲入台南光電和土地弊案被檢調機關帶走偵查。
台當局監察機構也於十月二十日公佈調查報告稱,台灣光電發展目前存在綠電推動不如預期、審查標準不一、「與農爭地」爭議、產業亂象與反饋金制度等問題。
種種亂象使台灣光電政策屢遭質疑。台「中央大學」教授梁啟源表示,「丹娜絲」風災後大量太陽能光電板受損且修復困難,進一步突顯台灣再生能源發展韌性不足。
台灣《聯合報》此前評論稱,光電亂象背後的原因在於台當局推動綠色能源腳步邁得很大,其過程弊端叢生,後果只能由民眾承擔。諷刺的是,追求再生能源的目的是環保,台當局的做法卻是打著「環保」的旗幟做傷害環境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