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10月27日電】(記者王少喆)當地時間10月25日至26日,中美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了新一輪經貿磋商。根據雙方談判代表會後的口徑,中美在港口費、對等關稅、芬太尼稅等問題上達成了基本共識。美國總統特朗普還表示,看好與中國國家主席在APEC上敲定一項「全面協議」。中美經貿關係是否就此「峰迴路轉」?三個問題值得關注。
根據會後報道,中方對雙方達成共識的表述比較概括,並未具體羅列雙方共識的具體內容。而根據美方經貿磋商「領隊」、美國財長貝森特的說法,特朗普政府將放棄對中國商品加征100%關稅的威脅,換取中國恢復進口美國大豆和推遲實施稀土管制一年。貝森特還表示,美國不會改變對中國的出口管制措施。
問題一:中美吉隆坡磋商,中國是否「談輸了」?
從美方的說法來看,似乎在中美達成的共識中,美方獲得的更多。有觀點認為,中國做出了更多讓步,是「輸了」,是這樣嗎?
中國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沈丁立向香港中通社表示,目前看到的主要是美國一方的說法,還不知道雙方的具體協議內容,難以得知美方做出的承諾內容,但從各種跡象看,應該美方做出了積極的表態。
香港中觀研究所所長劉瀾昌在接受中通社採訪時也說,美方提前放出風聲,是為了爭取輿論主動,雙方肯定均需要做出讓步。大豆問題上,中國本來就需要美國的大豆,此前巴西、阿根廷等國甚至買來美國大豆轉手給中國,現在恢復進口並無損失。在稀土問題上,貝森特稱中國將稀土出口管制推遲一年,應該是不嚴謹的表述,中國對稀土產品進行追蹤、建立出口管理體系是勢在必行的。至於港口費,雙方有可能會同步取銷,這是最好的結果。
問題二:中美領導人是否會達成「大交易」?
此外,貝森特強調雙方領導人將在吉隆坡磋商的基礎上達成一項廣泛的協議,涉及延長關稅暫停、TikTok出售、稀土等,甚至討論一項全球和平計劃。而特朗普不久前曾公開表示,除了稀土與大豆,他還要和中國領導人討論俄烏衝突、台灣、核裁軍等議題。中美會在APEC上達成「全面協議」嗎?美方為何釋放這一信號?
劉瀾昌表示,不同於單純的經貿磋商,中美元首會晤要解決的是:中美未來如何相處?特朗普政府目前面臨著政府停擺、美債突破38萬億美元等迫切問題。尤其是後者,美債從37萬億美元到38萬億美元只用了2個月,增長的勢頭驚人,這嚴重威脅到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支配地位。特朗普對此是十分在意的,因此,他希望與中國達成一項協議,營造對他執政更為有利的條件。劉瀾昌還認為,特朗普政府在台灣等非經貿問題上會比民主黨更溫和,雖然不會完全放棄台灣這張牌。
而沈丁立則認為,在APEC上中美不可能達成所謂的「全面協議」。他指出,如果有類似的協議,肯定需要經過雙方具體部門的「對錶」,也就是外交部門的會談,而這並沒有進行。不過,特朗普是希望和中國談這些問題的,這些將會是明年特朗普訪華時的議題,但也不可能在短期內達成協議。他特別指出,美方稱中國推遲稀土管制一年,也就是說,雙方為了達成協議,可能最少還要談一年時間。
問題三:中美經貿會退回到所謂「解放日」之前嗎?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譚森(SeanStein)25日表示,特朗普挑起了貿易戰,從而造成今天的局面,如果特朗普想要和中國達成「極好的交易」,就需要退回貿易戰之前。這是否可能?
劉瀾昌分析稱,美國商界都是希望中美關係能够回到特朗普第二次上台之初的原點,也就是原先在WTO等國際貿易規則下的正常狀態,有這樣的表態並不奇怪。
沈丁立則認為,目前中美雙方的表態都會根據對方的反應不斷發生調整,很難有確定性。唯一能確定的是,中國會繼續崛起,而美國將採用各種手段阻止。不過,他表示,中國不是蘇聯,在中美雙方往來中「中國讓美國賺到了錢」,雙方具有互利依賴關係;而且中國沒有對外進行軍事和領土擴張,能避免蘇聯盲目擴張導致崩潰的前車之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