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十月二十五日電】(中新社記者岳依桐)「三杯雞的『三杯』,其實就是一杯生抽、一杯米酒、一杯麻油。而且你知道嗎,其實三杯雞起源於江西,最早是客家人帶到台灣的。」近日,位於四川省成都市的一家台灣美食店內,店主王士傑掀開砂鍋蓋子,在九層塔的香氣中一邊攪拌菜品,一邊回答客人的問題。類似的對話,是這位「九零後」台灣青年在成都開餐飲店四年多來的日常──以台灣美食作引,把兩岸飲食裡的同源故事講給顧客。
王士傑的大陸情緣,始於外公外婆。他的外公是河北人,外婆是上海人。咸甜口的紅燒肉、鮮掉眉毛的黃魚面、外酥裡嫩的鍋包肘子等大陸特色美食,是他成長過程中的美好回憶。二00九年,熱衷美食、笑稱自己是「吃貨」的王士傑前往福建泉州,赴大陸追逐餐飲夢。
此後,他行走廈門、嘉興、上海、重慶等地,從店舖管理做到菜品研發,在餐飲行業積累了豐富經驗。二0二一年,因看好成都的生活節奏和市場潛力,王士傑正式開啟創業之路,致力於將原汁原味的台灣美食端上成都食客的餐桌。
為了復刻出最愛吃的肉燥炒麵口味,王士傑特意回台灣找店主協調配方。他還空運鹿港手工面線來蓉,只為還原從小吃到大的口感。王士傑自己在成都記路的方式也透著「吃貨」的執著──馬路盡頭的燒烤、轉角排隊的川菜館,都是他辨認街道的「坐標」。「我用美食店舖記路,一同記下的還有這座城市的煙火氣。」他笑道。
除了舌尖上的享受,王士傑更被飲食背後豐富多彩的兩岸交流故事深深觸動。「我第一次在成都吃到郫縣豆瓣醬時,就感覺味道和台灣高雄的岡山豆瓣醬非常像。」後來他特意查證,才知道是當年赴台的四川老兵為解鄉愁,在岡山復刻出家鄉的豆瓣醬,後經改良有了如今「岡山三寶」之一的岡山豆瓣醬。「還有台灣有名的紅燒牛肉面,也是源自於眷村老兵的家鄉滋味。」王士傑說,兩岸的飲食,就像兩岸的人,始終都是同根同源。
在王士傑看來,兩岸舌尖上的交流一直是「雙向奔赴」。每次回台灣休假,他的行李箱總是塞滿辣椒面、燒椒醬、火鍋底料和鉢鉢雞調料等四川特產,返回成都時,又會裝滿台灣小吃。更讓他驚喜的是,酸菜魚、冒烤鴨、黃燜雞等大陸美食在台灣已越來越流行。「我也在思考,是否可以在台灣開一家川味小吃集合店,把鍾水餃、甜水面、鉢鉢雞等地道的四川小吃帶到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