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你成長)不要強加道德感給孩子  安然

開學第二個月,班主任讓班長排座位表,孩子先是滿心歡喜地接受這個「被老師信任」的任務,經過幾個「回合」下來,孩子傷心地哭了。

原來,同學們都想和自己要好的同學同桌或相鄰,總有幾個同學是其他同學不願意一起坐或相鄰的。這樣一來,不能滿足所有同學的心願,連自己的座位也得讓出。最後,孩子卻成了最後一個選擇同學們選剩下的座位。孩子一邊哭一邊說:「我為甚麼那麼善良呀,我都滿足了同學們,可同學們還不滿意自己旁邊的同學,為甚麼他們都為自己想,不為全班想呀……」

我聽着有點哭笑不得。孩子講的是事實,但身為家長,我們又能怎麼做呢?

當我們教育孩子要善良,要做個謙讓的好孩子,講愛心,要幫助同學等等。但是,這些大人心中的道德觀念在現代教育中還能行得通嗎?特別是當澳門的孩子們受到一些自私的家長影響,培養出自私的內心時,還能容得下有道德感的同伴嗎?

最後,孩子仍然是先考慮同學們,最後才是自己,依然保持那麼友善的謙讓,座位表自然也得到了百分之九十九的同學們的滿意,班主任也對這種放手讓學生自己處理事務的方式感到滿意。也許未來的其他月份,班長仍會以這種方式來分座位吧。

分享這則小故事,希望帶出一個訊息,當社會普遍道德觀不強時,家長要養出一個道德感太強的孩子,無疑是讓孩子的善良變成被人利用的理由。過度強調道德感的孩子,會被道德綁架。想做好人換取別人的滿意就會委屈自己。這樣下去,不但孩子不開心,反而助長同學們的自我和自私。

我們要教導孩子「先學會游泳,才能幫助落水的人」的道理。告訴孩子,不是把所有的責任扛在自己身上,而是在規則範圍內,把自己照顧好,去創造自我價值,用積極的心態去影響周圍的人。找好自己的位置,才能平衡身邊人的需求。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我們需要讓孩子學會在關心他人的同時,也不要忘記關心自己。這種平衡,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愛心,還能培養孩子在未來的生活學習中做出更明智的選擇。鼓勵孩子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增加同理心,但不尋求唯一的標準行為,讓孩子接納自己的價值觀和情緒,避免因為壓力而感到焦慮。幫助孩子在理解道德的同時,培養出健康的自我意識和靈活的應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