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言)別剝削本地出行 泰來

日前網民發難,矛頭一致指向某離島社區服務諮詢委員,原來他在開會時,委員梁志鏗針對澳氹跨海大橋頻繁擁堵問題,提出三項緩解建議,卻意外引發坊間強烈反對,甚至讓市民質疑其提議合理性。

梁委員的建議聚焦「疏解車流」:一是研究長期開放西灣大橋下層通道,將電單車專道移至下層,上層恢復雙向六車道,應對增長車流量;二是在四條跨海大橋設電子道路收費系統(ETC),按時段、車型差異化收費,用經濟手段引導部分人轉乘公交,還可結合智慧系統動態調價;三是上調澳門大橋車速上限,縮短通行時間,同時考慮設多乘員車道,鼓勵共乘以減少車輛。

除了一和三仍有可以考慮餘地,第二項完全是為了犯眾怒。大家普遍認為,澳門地域狹小,別說跨海大橋,普通街道早晚高峰塞車本是常態,若遇交通事故更會擁堵,「為何偏偏針對過橋人士?」有市民翻出舊例:嘉樂庇大橋開通初期雖曾收費,但當年澳半島與離島居民生活分隔,跨區工作者少,如今通勤需求早已不同。更關鍵的是,市民覺得「特區政府不缺錢,沒必要從過橋費上圖利。」

反對聲中,不少線民還提出替代思路:「與其收本地人的過橋費,不如考慮收旅客入境費。」他們認為,入境費並非日常必須支出,全球不少國家都有類似收費;旅客既然選擇來澳旅行,通常不會在意十元八塊的費用,且旅客數量龐大,既能為庫房添力,又不會「剝削本地人生活、阻礙日常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