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10月19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梁嘉軒)香港特區政府近年來通過不同措施促進創新科技多場景應用,特首李家超在2025年的施政報告中,以AI等創新科技提高政府效能,成為重點之一。近日來,香港中通社發現不少政府部門已經在日常的工作中借助科技提高效率,涵蓋環保、警務、緝毒、防災,以科技提效惠民。
香港警務處19日發佈,警方自2024年起通過銳眼計劃安裝閉路電視,並陸續兼容人工智能的技術,共協助警方偵破超過480宗刑事案件,拘捕超過840人。警方今年5月開始也使用無人機巡邏促進辦案效率,至今已協助警方拘捕3人、偵破4宗案件。
科技應用在救援方面表現突出。其中,消防處利用無人機、衛星電話等,協助2023年土耳其地震及今年緬甸地震救援工作。消防處早年向聯合國申請國際中型救援隊認證,日後有機會在國際搜救行動的聯合指揮部中擔任總指揮角色。
香港海關使用拉曼光譜分析儀提升辨識違禁品的效率。分析儀利用激光散射技術,以雷射光束穿透容器,無須打開貨物包裝即可分析內部物件的化學成份。近期最為讓人熟知的場景,便是針對前稱「太空油毒品」依托咪酯的偵測。
香港環保署亦通過多種先進設備進行偵測和執法,維護香港的生態安全。其中,環保署引入探地雷達系統,配備了步進頻率連續波技術和精確的即時動態定位技術,不需開挖路面即可追蹤地下污水渠道,並回傳清晰的3D圖像及擴增實境予執法人員。
除了執法,人工智能和機器人亦為香港市民的出入平安提供保障。上月,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香港多處錄得水浸個案。颱風翌日已基本恢復上班上課,數天後完成所有塌樹清理、道路搶修等工作。其中,渠務署的「龍吸水」是其中一大功臣,讓香港在短時間內,在複雜的地形下排水,較過去依賴手提水泵效率高10倍。
渠務署高級工程師陳卓宗介紹時表示,「龍吸水」機器人每小時排水量最高達800立方米,相當於約三分之一個標準游泳池的水量。據了解,機器人會在天文台發出水浸警報時提前部署,並且當水浸情況達100毫米或以上就會出動,而「龍吸水」最快僅需半小時就能完成任務。
香港山多樹多,暴雨天可能帶來山泥傾瀉的威脅,土力工程處參與低空經濟監管沙盒兩個試點項目,利用香港斜坡安全系統和創新科技,提升處理山泥傾瀉及應對災後風險的能力和效率。其中,涉及到無人機和人工智能的應用,大範圍對天然山坡進行監察。
值得一提的是,房屋局已經將機器人應用在刷牆等需要重體力活的工種,更進一步將機器人引入公共房屋管理。房屋署今年初起陸續在5個屋邨試行應用巡邏機器人「小保」和清潔機器人「小清」,試行後預計兩款機器人第四季再投入服務。
特區政府已經成立AI效能提升組,在審視各政府部門應用AI情況後,初步選定公司註冊處、運輸署和屋宇署作為試點。相信在政府統籌各部門更高效應用AI等科技後,將帶動商業機構更有信心主動擁抱新的科技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