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鏡人語)消失了的澳門話  海浪

澳門,自十六世紀,葡萄牙人入居以來,便備受葡萄牙影響,在多元共融,相互滲雜的環境下,形成與別不同的獨特文化;除了今之世遺建築,是中西合璧之外,在語言方面,也因受葡語影響,而發展出與鄰近地區迥異,中葡夾雜的澳門話。

可是,近數十年來,由於受到香港傳媒的影響,令澳門人的日常用語,漸與港人的口語接近,小時候,只要聽到把媽(讀如馬)閣廟唸成媽(孖)閣廟者,就肯定他不是澳門人,但如今,許多年輕澳門人,已經跟隨港人把媽閣廟唸成媽(孖)閣廟;回歸以後,澳門與內地的聯繫,更為緊密,受內地的影響也更深,一些舊時的澳門口語,正慢慢消失,甚至已湮沒無聞。

老一輩澳門人的日常用語中,常夾雜些葡語,這就是獨特的澳門話,但如今已鮮少人用,甚至無人知曉。下面就是一些小時候時常聽聞,如今已無人再講的澳門話。

大孖哋:即番茄,是葡語tomate的音譯。昔吾母也曾以此稱呼番茄,而那些販賣蔬菜的小販叫賣,都是:「大孖哋……。」

梳吧:小時候,吾家的葡人朋友,偶有贈予我家一些用紅蘿蔔、馬鈴薯、椰菜、肉粒熬成,再加入些通心粉的湯,他們稱之為「梳吧」,實乃葡語sopa的發音,是羹、湯之意,贈予我家的,大抵是雜菜湯。那時覺得是非常美味的美食。

喇打:兒時吾家有套用作攜帶外出的,金屬的,有四層,裝載飯菜的盛器,母親稱之為喇打。這其實是葡語lata之音譯,意即金屬罐。而我們就把寬口的金屬器皿,粵語叫作「兜」的容器,都統稱為「喇打」。

喇素:女孩扎了辮子,多會飾以髮夾,但吾輩幼時,大多數女孩都沒有髮夾,吾姐也沒有髮夾,母親間或以顏色絲線,給她打個「喇素」,即蝴蝶結作裝飾。「喇素」,是葡語laço的近音,意即繩結、蝴蝶結。

科咖:兒時隨母外出,偶遇當公務員或警員的街坊,打招呼時,例必問道:「科咖?」答曰:「係呀!」科咖是葡語folga的音譯,意即休息、消遣。那時的公務員放假,都是說「科咖」。

弄丁:意即沒有。兒時常聽聞,自己也常說,卻不知來源,長大後才得知是源自葡語não ter的語音,não即英語no,是不、沒有,ter是有,合起來就是沒有,是兒時用以拒絕之語。

咯:讀如英語的lock音,是葡語louco/ca的語音,意即瘋狂、精神病。人們稱有不正常行為的人為「咯仔」、「咯妹」,即如今所謂的黐線、傻。又是罵人的詈詞。

上述幾組語詞,除了「大孖哋」(番茄)仍有人聽得懂,或還有少許人仍在使用外,其餘的都早已湮沒在華人的日常用語中,年輕人已不知何所指了。

隨着回歸的時間越長,殖民地的印痕也日漸淡去。然而,那些殖民地的記憶,是不該被忘卻,好應適當保留,讓後世銘記殖民之痛,才不會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