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屆中國專交會於大連落幕 創新技術從「紙上」躍入現實

 【中新社大連十月十五日電】(記者楊毅)第十四屆中國國際專利技術與產品交易會(簡稱「專交會」)十五日在大連落下帷幕。這場以「專利轉化運用賦能創新發展」為主題的國家級盛會,通過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的尖端專利成果集中亮相,讓創新技術從「紙上」躍入現實。

 步入展區,前沿科技的魅力撲面而來。上海智元新創展台前,OmniHand靈巧手憑藉十六個自由度設計與柔性驅動專利,靈活完成抓握細小零件、模擬手部屈伸等動作。「它能模擬人類手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精細動作,目前已應用於微創外科手術、高端製造等場景。」智元機器人知識產權負責人李宇翔介紹說,專利技術的突破讓機器人從「機械執行」邁向精準應用。

 展館內的「人機音樂會」成為人氣焦點。機器人「演奏者」端坐鋼琴前,依託算法控制的靈巧手與仿人臂精準定位琴鍵,與人類小提琴手默契配合演繹《茉莉花》等曲目,其演奏水平已達鋼琴六級標準。「未來要讓機器人進工廠、入家庭,讓專利成果貼近生活需求。」浙江大學機器人研究院研究員陳經略說。

 在專交會現場,一系列接地氣、見實效的專利成果正展現出強大的市場前景。大連檢驗檢測認證集團的「食品檢測仿人雙臂柔性機器人」,通過視覺定位與力反饋專利技術,將檢測效率直接提升三倍;「中移家庭機器人」憑藉近一百項專利實現自主交互和作業突破,可進行家庭陪伴、學習輔助等服務。生物醫藥展台前,高通量檢測試劑依託微流控芯片專利,將傳統需廿四小時的檢測流程壓縮至一小時,為醫療檢測領域提速增效提供了技術支撐。

 從實驗室的技術突破到工廠的量產下線,從展台到尋常百姓家,專利技術正成為激活產業創新活力的核心引擎。數據顯示,截至今年八月底,中國專利轉讓許可備案次數已累計達一百一十五點四萬次,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達百分之五十三點三,均呈現良好發展勢頭。

 然而,創新成果落地之路仍有挑戰。如何讓實驗室裡的「專利紙」真正轉化為生產線上的「硬產品」,如何實現關鍵應用場景的規模化落地,以及如何通過更完善的機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仍是當前創新主體共同面臨的考題。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副總裁陳益民認為,知識產權是企業發展的生命線,應加大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國際合作,培育更多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知識產權。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壽表示,創新驅動的關鍵在於知識產權,要以公正護權的決心保護創新,讓知識產權更好地賦能產業升級與經濟高質量發展。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幹事鄧鴻森指出,中國在知識產權領域成效顯著,綠色轉型勢頭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