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量中國這五年 從民生答卷感知中國「溫度」

 【中新社北京十月十五日電】(記者夏賓)「剛剛收到通知,只交餐費,不用交保育費了。」九月幼兒園開學前,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吳女士收到國家免除公辦幼兒園學前一年在園兒童保育教育費的「紅包」。今年秋季,這一政策預計將惠及一千二百萬人左右。

 「十四五」期間,中國經濟體量接連邁上新台階,發展成果亦惠及民眾,書寫出承載「溫度」的民生答卷。

 著力穩就業促增收,築牢民生之基。「十四五」以來,中國每年城鎮新增就業穩定在一千二百萬人以上,為民生改善提供了基礎支撐。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城鄉收入相對差距進一步縮小。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二0二0年的一萬七千一百三十一元(人民幣,下同)增長至二0二四年的二萬三千一百一十九元,年均增幅接近百分之八。

 鞏固社會保障體系,解決民生之需。「十四五」期間,中國建成並持續鞏固世界規模最大的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體系,中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失業保險、工傷保險保障範圍持續擴大,對困難群體的社會救助制度愈發精準高效。

 聚焦急事愁事難事,回應民生之盼。「一老一小」照護難題何解?全國護理型養老床位占比已提高至百分之六十四點六,三百多個地級市和人口大縣建設了托育綜合服務中心。

 居住環境方面,五年來,全國累計改造城鎮老舊小區二十四萬多個,惠及四千多萬戶、一點一億人。

 醫療服務方面,「十四五」期間,新增佈局一百多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越來越多的中西部地區民眾能够就地享受高水平醫療服務。

 從就業到就醫,從生育到教育,從「一老一小」到困難群體......一系列著眼於人民福祉的政策措施,不僅是一連串的統計數據,更是可感可觸的中國「溫度」,彰顯著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價值。

 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燕生看來,「十四五」民生答卷的「溫度」,源於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政策制定時對民意的傾聽,體現在財政投入上向民生領域的傾斜,更體現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時的決心與韌性。

 用中國財政部部長藍佛安的話說,國家財政賬本裡,分量最重、成色最足的始終是民生。數據顯示,「十四五」時期,民生領域財政投入近一百萬億元。

 張燕生對中新社記者表示,「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的主要指標中,民生指標佔比為歷次五年規劃中最高,再加上財政支出向民生傾斜更加明顯,可以說中國政府施政過程中的「民生導向」在不斷強化。

 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原副校長海聞認為,從追求產能規模轉向提升國民實際福利,從GDP導向轉向民生福祉導向,中國正推動發展模式向著提升國民生活品質的轉變。

 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預計,「十五五」時期,中國將進一步推動財政支出從投資於物向投資於人轉變,繼續加大財政對教育、醫療、住房等民生領域的投入。

 民生改善無止境,民生答卷不停筆。下一個五年,中國「溫度」料將繼續讓民眾生活「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