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解碼「古籍智慧」  苟繼鵬

 步入修復室,大理石舖成的修復台上,各類修復材料擺放整齊,牆上掛滿各種刷子、毛筆等工具,新疆古籍修復師張淑平和米娜娃爾·阿不都正在伏案工作。

 在位於新疆圖書館的新疆古籍修復中心內,兩位古籍修復師翻開八花九裂的古籍書葉,動作輕盈迅捷,調整好位置放平後,便開始修補。

 「今年的重點任務是完成館藏明刻本古籍《精選古今名賢叢話詩林廣記》修復項目,目前項目申報的兩本古籍已基本修復完畢,祗待壓平裝訂。」張淑平接受中新社採訪時說,上述古籍成書於七百多年前,抄綴大量名家名篇及名評、仿作,以多個評論性主題組織詩評、詩作彙編,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對其開展保護修復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被稱為『古書的醫生』,通過雙手為古書『續命』,我覺得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一旁的米娜娃爾·阿不都說,書葉修補只是古籍修復當中的一個環節,還包括拆書、揭頁、配補紙、壓平、打眼、穿紙拈、縫線等步驟,一位古籍修復師就相當於一位「全科醫生」,要有「補天之手,貫虱之睛,靈慧虛和,心細如發」。

 建館於1930年的新疆圖書館,藏有漢文和多民族文字古籍12.4萬餘册,其中不乏數以百計的珍品。2014年,新疆古籍修復中心落成,推動新疆古籍保護工作進入專業化、系統化新階段。

 據張淑平介紹,新疆古籍修復中心旨在指導和帶動新疆各古籍收藏單位的古籍修復工作,培養多文種古籍修復人才,並擔負著面向公眾宣傳古籍保護知識、傳授古籍修復技藝、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責。自成立至今,新疆古籍修復中心修復完成古籍48部,逾6000頁。

 為進一步培養古籍修復人才,2024年,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新疆傳習所揭牌成立,為新疆培養古籍修復人才提供了新平台。

 近年來,新疆通過「科技修復+活化利用」多維路徑,讓古籍從「活下來」到「活起來」。「古籍保護既要守護文化根脈,還要賦予其當代生命力。」新疆圖書館黨委書記艾尼瓦爾·艾力說。

 據他介紹,新疆圖書館館藏古籍中有不少從居住、生產、生活等方面記錄了當地民眾的社會生活,反映出歷史上各族民眾房舍相望、田地相接,在長期雜居相處中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實,不僅是研究新疆地方社會史的珍貴資料,也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生動見證。◇(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