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成功靠運氣?  冬兒

公司年會上,曉雅被授予年度優秀員工獎。當掌聲響起時,她卻低頭悄聲對同事說:「只是今年項目剛好符合老闆口味罷了。」領獎台上,她始終沒有抬頭,彷彿那獎盃本不該屬於她。

這種場景你是否熟悉?那個總說「我考得好只是運氣」的學霸,那個將升職歸因於「領導一時糊塗」的同事,那個把自己作品熱賣解釋為「讀者看走眼」的作家……他們真誠地相信自己的成功純屬偶然,與能力無關。

我的朋友阿哲便是如此。被提拔為部門主管時,他堅持認為只是因為在公司待得夠久;客戶特意寫信表揚他的方案,他歸結為「客戶要求太低」。甚至當獵頭以雙倍薪資挖他時,他回覆:「你們可能找錯人了,我沒那麼優秀。」

這種自我否定的模式有着驚人的相似性:將成就歸功於外界因素,把失敗全部歸咎於自己。就像有人收到鮮花卻堅持是送花人搞錯了地址,而遇到挫折時立刻斷言:「看吧,我果然不行。」

為何我們不敢承認自己的光芒?或許是因為害怕設定過高的期望,或許是因為內心深處覺得自己「不配」。但這樣做的代價是:我們永遠在成功的門外徘徊,不敢真正擁有應得的成就。

打破這種循環需要重新學會如何正確地看待自己。

首先,練習客觀的自我評價。當你完成一項出色工作時,試想如果是同事取得了同樣成就,你會如何評價?你會認為全是運氣使然嗎?很可能不會。記錄下每次成功的具體因素──哪些是你的努力和技能帶來的,哪些是外界幫助的結果。久而久之,你會發現自己的貢獻遠比想像中重要。

其次,接受「足夠好」的標準。追求完美往往讓我們忽略了已經取得的進步。事實上,大多數成就都是在不斷改進中實現的。就像優秀廚師的第一道菜可能鹹淡不均,傑出作家的初稿也需要反覆修改──能力是在實踐中逐漸成熟的。

最後,重新定義失敗。當遇到挫折時,不要立即歸罪於「能力不足」。冷靜分析各種因素:時間是否充裕?資源是否到位?團隊配合如何?你會發現,大多數不如意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非個人能力的最終結果。

轉變發生在曉雅負責的新項目獲得客戶盛讚之後。這次她沒有急着否定自己,而是換成:「項目成功得益於團隊合作,同時我在需求分析和流程優化方面的經驗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說出這些話時,她的手在微微顫抖,但心中卻有一種前所未有的踏實感。

真正的成長始於坦然接受自己的光芒。能力與機遇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就像種子需要土壤也需要自身的生命力。當下次成功來敲門時,請自信地打開門──你手中本就握着通往成功的鑰匙,何必假裝自己是偶然路過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