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蒿屬植物分類新系統  孫自法

 記者10月9日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聯合中外合作者廣泛採集與觀察全球蒿屬植物,經過多年系統研究,現已構建起迄今物種覆蓋範圍最廣的蒿屬植物系統發育框架,首次在全球尺度解析蒿屬植物20個形態性狀演化規律,評估其分類價值,並據此提出一個全球蒿屬植物分類新系統。

 被視為分類學領域「黑洞」的植物大屬——蒿屬的分類研究難題近日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植物所、華南國家植物園、中山植物園以及來自法國、西班牙、比利時、日本和俄羅斯的植物學家等合作完成,相關論文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發表。

 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植物所高天剛副研究員表示,這一全球蒿屬植物分類新系統將蒿屬劃分為8個亞屬、24個組,使全屬99.6%的物種有了細緻的分類假說。新系統將龐大的蒿屬拆解為多個便於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分類研究的單元,並界定了各單元的形態特徵,為難以開展分子實驗的研究者提供了可靠框架。

 此項研究為從全球視角理解蒿屬植物的演化與生態適應機制及開發利用蒿屬植物資源,奠定了堅實的分類學基礎。

 高天剛認為,這項研究不僅為破解大屬分類難題提供了重要範例,更揭示了一條新的研究路徑:通過深入挖掘新性狀、積極採用新技術、持續推進全球合作,分類學者有能力解決大屬分類中長期懸而未決的難題,並大幅縮短研究周期,從而為分類學的發展注入新活力。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植物所特別研究助理焦伯晗介紹說,蒿屬是菊科的一個大屬,有500多種植物,主要分佈在北溫帶,具有重要的科學和經濟價值。然而,經過100多年努力,一直缺乏一個穩健的全球系統發育框架與完整的分類系統,這明顯限制了人們對蒿屬植物的深入理解與有效利用。

 為破解這一難題,中國科學院植物所科研團隊聯合世界多國植物學家,持續多年聚焦蒿屬植物分類及系統發育研究,終於收穫本項最新發表的研究成果。

 焦伯晗透露,基於論文成果,研究團隊將同步推出多語種的第二版《蒿屬植物系統發育與分類圖解》(APT II),方便全球研究者和開發者使用。此外,APT Ⅲ項目已啟動。◇(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