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8日電】(新華社記者曹劍傑、岳冉冉、蘇斌)朱雨玲端坐在沙發上,身著淺褐色毛衣,廓形鬆弛而優雅,金絲邊眼鏡的後方,是一雙含笑的眼。
這個造型很難與賽場上的她相關聯。接受採訪前一天對陣中國隊選手陳幸同,朱雨玲凌厲的反手拉,勁爆的正手衝,此刻都盡數收斂進知性溫潤裡。
退役三年後重返乒壇,這位前世界第一,帶著大學教師、在讀博士、職業運動員的身份,第一次站上WTT中國大滿貫賽的舞台。雖然止步八強,但朱雨玲的經歷,早已超越冠軍與勝負的敘事,成為一個靈魂如何與命運溫柔交手的故事。
中國大滿貫賽的高光
10月3日晚,2025年世界乒乓球職業大聯盟(WTT)中國大滿貫賽,代表中國澳門出戰的朱雨玲2:4不敵國乒女將陳幸同,無緣女單四強。
「這場比賽,用四個字形容——我燃盡了。我把所有能量和燃料用光了。」朱雨玲說。賽後,兩人握手、擁抱。「這是我復出後打得最好的一場,對對手最大的尊重就是全力以赴,特別是兩個人打得‘披頭散發’。」
今年的WTT中國大滿貫賽,朱雨玲先後戰勝了中國隊選手朱梓予、巴西選手布魯娜·高橋、中國隊選手陳熠,最終被陳幸同淘汰。
朱雨玲的每場比賽總能吸引大批記者,受關注度絲毫不亞於國乒眾將,特別是她打出單局20:18超高比分的那場,更是火爆出圈。
9月30日,女單1/16決賽,朱雨玲對陣高橋。首局,朱雨玲11:2速勝。第二局,高橋反攻,比分來到9:4。
「我跟自己說,不要放棄,這局就當輸了打。」之後,倆人從9:9打到10:10,當戰至18:17時,朱雨玲叫了暫停。「我想把節奏緩下來,心情平復一下,精力再集中一點。」
當比分定格在20:18時,全場歡呼。「我很久沒打過這樣的高分了。」朱雨玲說,現在能刺激心臟的東西不多,但這場有一點。
從一度落後5分,到20:18逆轉,人們點讚朱雨玲的意志,但她卻說:「既然能打到20:18,我得犯多少個錯?」這份自省讓記者感到意外。
不可思議的一年
朱雨玲用「驚喜、勇敢、熱愛」三個詞形容復出乒壇的一年。
2024年9月9日,退役三年後的她重新歸來。一年來,她從積分為零,沒有世界排名,打到3940分,排名第六,甚至還獲得今年WTT美國大滿貫賽冠軍,朱雨玲詮釋了「一切皆有可能」。
「退役後,我從沒拿起過球拍,更沒想過恢復到現在的水平。」朱雨玲很驚喜,「老朋友在賽場看見我,總誇我狀態不錯,我都會回一句,主要是以前練得太苦了。」她解釋說,這得益於底子打得好,肌肉記憶深。
2024年2月,朱雨玲通過中國澳門特區政府的人才引進計劃,取得了澳門居民身份,開始代表中國澳門出戰。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去澳門?我的想法很簡單,如果代表澳門奪冠,奏的依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我依然是為國而戰。」
同年9月的WTT澳門冠軍賽是朱雨玲復出首站,首輪過關後,她碰上了2號種子王曼昱,這場敗績也給了她清晰定位。
「我都看不清曼昱打過來的球,我估計自己也就世界前50。」放低姿態的朱雨玲開始「慢慢聚氣」。直到WTT美國大滿貫賽,她獲得了「含金量」十足的冠軍。
談到第二個關鍵詞「勇敢」,朱雨玲說,得從朋友的誇讚講起。
一天,朋友對她說:「雨玲,你能重返賽場,再去接受輸贏給你的評價和定義,真的很有勇氣。」這句話讓朱雨玲重新審視自己。「乒乓球是典型的零和博弈,雙方不可能同時拿冠軍。像我這樣有特殊經歷的人,選擇回來,確實勇敢。」
說到「熱愛」,她更加篤定:「所有能解釋我重返賽場,堅持打球,再去吃這份苦的來源就是熱愛。」
世界大了,乒乓球就小了
朱雨玲5歲學球,獲得過多項世界冠軍,2017年登頂世界第一。那時的她,球風犀利,目標明確,只待東京奧運會圓夢。
然而,命運的發球,從不只有上旋。2020年8月,朱雨玲被診斷患上了纖維腺瘤,嚴重影響了她的競技狀態,她覺得像被拋入虛無的海,過去的榮光無法照亮前路,未來的方向也隱匿進霧中。
2021年9月,在經過一個大手術後,朱雨玲開啟休養模式,她錯過了奧運會,退出了國家隊,淡出了公眾視野。
說起這段低谷,朱雨玲說自己不會淡化苦難,但也不喜歡這種人設。「打球再難,無非是輸球後辜負自我期望,外界對自己的評價,球迷對自己的期待。當你躺在手術台上,只想著活過當天,那是另外一種體驗,在生命這個‘1’面前,其他都是‘0’。」
病癒後,朱雨玲開啟了新人生。她先是去電子科技大學經管學院讀博士。面試時,朱雨玲被導師的一句話點亮。「她說,我可能是被乒乓球耽誤的博士生。」
在乒乓球外的世界獲得認可,朱雨玲覺得,自己有無限可能。通過努力,她成為班里唯一一個用英文答辯的學生。此後,朱雨玲開始專注於學術領域。
2023年,她到天津大學體育部任教,在與學生的相處中,她逐漸有了重回乒壇的動力。「學生說,如果老師有機會回賽場,我們最想看到您在場上展現人格魅力。」
在認真考慮後,朱雨玲復出了。她說:「作為職業運動員的朱雨玲,沒能參加奧運會是我最大的遺憾,但把前綴去掉,朱雨玲的人生沒有遺憾。」
人民教師、在讀博士、乒乓球運動員……在不同身份間切換,朱雨玲找到了更多可能。「我對每種身份都是全情投入。見識到乒乓球以外的天地後,我發現乒乓球不再是我的唯一,我的世界變大了,乒乓球就小了。」
「i人」的苦惱
這一年,朱雨玲打了不少比賽,也輸出了不少金句——「人生的意義,就是穿過悲喜後,依舊勇敢向前」「最輕鬆的,永遠是昨天」「歸零也是一種能力」「你總是尋求別人理解你,可能顯得有點廉價」「老師的職業是以生命影響生命」……
「怎麼會有那麼多金句?」記者問。朱雨玲靦腆地笑了。
「我是個i(內向的)人,愛寫東西,退役後又接觸到新世界,慢慢打開了視野與邏輯,有了更多體驗。」朱雨玲抬了下眼鏡,「可能以前也有(金句),不過沒舞台展現,其實我一直在為自己發光。」
復出這一年,朱雨玲並非一帆風順,她遭遇了網絡暴力,還去看了心理醫生。
今年7月,網上有人稱朱雨玲「欠朋友上千萬不還」,還附上所謂的「借款合同」。消息引發熱議,朱雨玲也陷入網暴漩渦。9月WTT澳門冠軍賽期間,有人身穿印有詆毀和威脅字樣的T恤,拉起橫幅,出現在場外。朱雨玲隨即報警,警方展開調查後,很快鎖定並抓捕了嫌疑人。
「清者自清,沒有做就是沒有做。」朱雨玲眼中有委屈。她不明白,一個運動員,靠汗水和努力獲得尊重與榮譽,為什麼會因一條虛假信息被攻擊、誤解和騷擾。
「我是一個不會與他人正面衝突的人,但這件事讓我有了心理創傷,會有內耗,會有打到我內心脆弱的地方。」朱雨玲聲音微顫,「心理醫生開導我,人是有情緒的,這是正常的本能反應,所以我通過社交媒體發了聲,我相信法律會還我清白和公道。」
朱雨玲語速平緩,「我不是一個完美的人,我也是一個普通人,只不過我把自己訓練得很有意志,但人也不是天生勇敢,對嗎?」
她眉峰微蹙,像在自問自答,「可能人這一輩子總要遇到各種關卡,這些關卡的底層邏輯是讓你永遠保持向上的生命力,別躺平」。
朱雨玲眼中有一閃一閃的亮光,像是一枚白色乒乓球,在微笑著旋轉。「用盡全力,去做你想做的事,去成為你想成為的人,或許人生的意義,不在於永不墜落,而在於墜落後,總能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