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醫藥加速「出海」 融入全球衛生治理

 【新華社南昌十月一日電】(新華社記者 閔尊濤)在日前閉幕的上海合作組織傳統醫學論壇上,眾多中醫藥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家等會聚南昌,圍繞「深化傳統醫藥產業國際合作,推進共贏發展」主題,共商傳統醫藥發展大計。

 如今,中國傳統醫藥正秉持著「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以更加開放、科學、自信的姿態加速「出海」,為共築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

 「加強傳統醫藥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是上合組織框架下凝聚的廣泛共識。」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黨委書記孟冬平表示,這為傳統醫藥領域的國際合作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在中國-巴基斯坦中醫藥中心中方主任、寧波大學教授劉新民看來,上合組織為全球最主要的傳統醫學體系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對話平台,大家可以在這裡交流互鑒,共同探討如何將傳統智慧結晶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服務於各國人民的健康福祉。

 近年來,中國積極推動中醫藥更深層次融入全球衛生治理。截至目前,中醫藥已傳播至一百九十六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在海外設立了三十個中醫藥中心,中醫藥內容被納入多個國家的相關法規。

 孟冬平表示,現代中醫藥的國際化歷經多年積累探索,產業化發展正從小散亂的市場格局轉段,邁向高質量融合發展的新時期。「越來越多的優秀中醫藥企業和醫療機構正站上中國對外交流的前沿,成為文化文明互鑒的使者和重要載體。」

 古老的東方智慧如何在新時代被世界所理解和接納?與會專家給出的答案是:科學的闡釋和通行的標準。

 「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講述陰陽五行等傳統概念,更要用現代科學能夠理解的語言,闡釋清楚傳統醫學的科學基礎和作用機理。」復旦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院院長、世界衛生組織復旦大學傳統醫學合作中心主任董競成認為。

 他分享了自己曾在哈佛醫學院用英文向國外學者闡述中醫藥現代化基礎的經歷。「必須把科學道理講明白,就像青蒿素的發現一樣。科學是世界通用的語言,能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真正信服。」

 如果說科學闡釋是溝通的「語言」,那麼國際化標準就是保障互信的「基石」。

 國際標準化組織傳統醫藥技術委員會(ISO/TC249)主席沈遠東介紹,自二00九年成立以來,該委員會已發佈上百項中醫藥國際標準,涵蓋了中藥材種植、加工、質控、物流與貿易等多個領域。

 「這些標準就像是中醫藥走向世界的『質量通行證』。」沈遠東表示,通過建立一套國際公認、科學嚴謹的規範,可以有效保障中醫藥產品和服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消除文化和技術壁壘,為中醫藥在全球範圍內的順暢流通和應用構建起堅實的「信任之路」。

 「我們正在做兩件大事。」董競成介紹,一是在國內拆除傳統醫學之間的「圍牆」,將其整合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健康文化科學抓手;二是以此為基礎,推動包括中醫藥在內的傳統醫學走向世界,將其作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重要抓手。

 「這兩個『抓手』,正是踐行『兩個共同體』理念在傳統醫學領域的具體體現。」董競成說。

 在中國,傳統醫藥不僅在抗擊新冠疫情中發揮了獨特作用,也日益成為民眾「治未病」、提升生活質量的重要選擇。在海外,針灸、推拿、拔罐等中醫療法廣受歡迎,中醫藥所蘊含的整體觀等哲學智慧,也為應對現代社會的慢性病、老齡化等健康挑戰提供了獨特的中國方案。

 從江西贛江新區中醫藥科創城的蓬勃發展,到「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中醫藥中心的落地生根;從古老醫籍的現代闡釋,到國際化標準的不斷完善……承載著千年智慧的中國傳統醫藥,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融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