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個飲食習慣易招癌

 一、不新鮮非天然的食物

 經常攝取不新鮮、非天然製成的食物,常見如香腸、火腿、臘肉、培根等加工食品,這些食物經常含有亞硝胺,容易造成消化道系統的癌症;不新鮮的食物,也常伴隨發霉問題,如黃麴毒素易誘發肝癌,常見於咖啡豆、花生、穀物、玉米、豆類以及堅果類食材。所以一旦發現食物有異味,或眼見腐壞、發霉狀況,應立即丟棄,不要食用。

 二、固定吃單一的食物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要達到營養均衡標準,每天應攝取六大類,高於三十種的食物;如果只固定吃幾種單一的食物,是無法滿足身體需要的植化素,如多酚類、類黃酮素、茄紅素、薑黃素、兒茶素、花青素等抗癌營養素。

 所以,為了能攝取多種食物帶來的天然抗氧化劑,我們應儘量每天攝取多種顏色不同的蔬果為佳。譬如中午吃了菠菜或番茄,晚餐則可改吃茄子或菇類,透過交替吃各類富含植化素的蔬果,才能攝取到不同蔬果賦予的天然抗氧化營養素。

 三、常吃油炸燒烤食物

 食物經過高溫燒烤或油炸,會產生各種有毒的化學物質。研究證實,會提高罹患乳癌、肺癌、大腸癌、直腸癌、胃癌、胰臟癌、食道癌、肝癌等發生機率。

 因此建議,食材的烹煮改以燉煮或蒸煮為主,若真免不了吃油炸燒烤類,可搭配抗氧化能力較高的辛香料一起食用,譬如大蒜、辣椒、薑、洋蔥等,幫助身體代謝燒烤油炸物的毒素。

 四、愛吃精緻碳水

 麵包、蛋糕、冰淇淋、餅乾等精緻碳水,缺乏膳食纖維、維生素等營養,更含有過量的糖類,容易造成身體的發炎反應;若長期攝取,容易罹患大腸癌、直腸癌。

 所以,我們應進食以複合性的碳水為主,如五穀雜糧、根莖類、豆類、蔬果等,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促進腸道好菌的生長,有助排毒。一旦自覺過量攝取精緻碳水,可多補充果醋,幫助糖類的代謝。

 五、不健康外食

 一般外食使用的油品,來源通常是桶裝的大豆油、沙拉油、玉米油等化學精煉油品,常含有高量的Omega-6脂肪酸,加上經常用來高溫煎煮及油炸,這些氧化變性的油脂進到體內,容易造成身體發炎、血管阻塞,並生成致癌物質。

 所以如非必要,還是要養成在家烹煮三餐的習慣;倘若難以執行,外食儘量選擇食材新鮮、烹煮流程簡單的餐館。

 六、用塑膠容器裝熱食

 塑膠類容器遇熱時,容易釋出塑化劑及環境荷爾蒙。這些物質進到體內,容易干擾內分泌系統,最直接影響是導致內分泌失調,引發內分泌相關的癌症,如乳癌、子宮頸癌、卵巢癌等。

 因此建議應自帶不鏽鋼或玻璃餐盒盛裝外食,少用塑膠類的餐盒盛裝。儘管塑膠保鮮盒標榜可用於高溫微波,但只要出現刮痕,仍有溶出塑化劑的風險。

 七、過量攝取動物性蛋白質

 動物性蛋白質為完全蛋白質,適量攝取能幫助身體修復組織、增加肌肉生長;若過量攝取,因動物性蛋白質不好消化,在腸道易使壞菌生長,破壞腸道菌群平衡,加上牛肉、豬肉等紅肉含有高含量的鐵質,在體內易產生氧化物、自由基,進而易引發腸道慢性發炎,增加息肉生成、誘發腸道癌症。◇

 (資料來源︰元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