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秉光稱未來工程行業將聚焦維修保養 當局需要重新制訂系統性法律

 【專訪】「二零二五結構全壽命周期管理研討會」昨日舉行,土木工程實驗室董事會主席區秉光受訪時稱,未來工程行業主要將聚焦於既有建築的維修保養,政府需重新制訂系統性法律,並建立監測、管理、維修保養的系統性工作。

 由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LECM)主辦,「二零二五結構全壽命周期管理研討會」昨日假澳門科學館會議中心舉行,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董事會主席區秉光會上發表了題為《結構全壽命周期管理思考》的專題報告,總結了國內外經驗與實踐,系統性梳理了影響結構壽命的關鍵因素,並提出多項提升管理水準的戰略建議。

 他指出,建築與橋梁等基礎設施的全壽命周期管理已成為影響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課題,隨著城市發展由大規模建設逐步轉向精細化運營,新建工程項目將日益減少,未來工程行業的主要方向將聚焦於既有建築的維護、健康監測、修繕加固及可持續利用。在此背景下,系統提升結構運維管理水準,推廣先進監測與檢測技術、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已成為關乎城市安全與資源節約的核心議題。

 他表示,資料顯示,澳門基礎設施如其他城市一樣老化問題突出,全澳超過半數以上的住宅屋齡超過三十年,眾多橋樑服務已超二十年,亟待重視。報告中建議澳門應注重完善規範與升級監測,本澳目前已建立包括《建築及橋樑結構安全與作用規範》在內的技術法規體系,並逐步引入國內外標準的耐久性設計理念。跨海大橋實施「一橋一策」精細化管理,二零二五年政府施政報告中也強調推進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安全韌性,標誌著澳門正邁向全壽命周期管理的新階段。

 區秉光表示,初始建造成本過低的方案會不利於結構壽命,應從全壽命周期的維度,統籌考慮運營、保養、維修、改建等總成本,擇優選擇建造和維修方案。大灣區過去幾十年工程行業高速發展,未來的工作重心將逐漸從新建轉移至檢測、管養和維修。應結合澳門工程特點,儘早制定適合本澳的檢測與管養工作計劃,積累更多寶貴數據,及時掌握重要民生工程的工作狀態,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