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肉類的十大誤解

 誤解一:血紅素鐵會致癌

 血紅素鐵不僅在動物生理中扮演重要角色,也賦予紅肉獨特的顏色與風味,但血紅素鐵真的是致癌元兇嗎?非也,現時沒有任何數據顯示,人體腸道中正常濃度的血紅素鐵會造成危害。

 誤解二:烤焦的肉會致癌

 當肉類被烤焦或燻製時,會生成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PAH)與雜環胺(HCA),在實驗動物中,這些物質確實與癌症有關。然而,動物實驗中使用的劑量,通常是人類日常飲食中含量的一百到十萬倍。在人類身上的流行病學研究結果則相當有限,且結論並不一致。

 此外,HCA並非紅肉專屬,魚、雞肉等高蛋白食材在高溫烹調下也會生成HCA。PAH則存在於任何高溫烹煮過的食材,包括燻製的蔬菜、烤可可製品、粉末奶粉,甚至常見的穀物與麵包,其PAH濃度有時高達烤肉的一千倍以上。

 誤解三:加工肉的硝酸鹽與亞硝酸鹽會致癌

 硝酸鹽與亞硝酸鹽常用於製作培根、香腸、火腿等加工肉,但許多蔬菜中天然就含有大量硝酸鹽。例如,菠菜每克含有的硝酸鹽量,甚至是熱狗的八十倍以上。

 硝酸鹽本身並未被證實會致癌,只有在與某些蛋白質片段結合形成「亞硝胺」時,才可能在動物實驗中引發癌症。若硝酸鹽真的如此危險,我們不僅該避免培根與火腿,還得限制菠菜、芹菜等蔬菜的攝取。然而,現實是大部分飲食中的硝酸鹽,其實來自蔬菜,而非加工肉。

 誤解四:吃肉會便秘

 肉類是最容易消化的食物之一。胃酸、腸道酵素和膽汁能將肉中的蛋白質分解為胺基酸,將脂肪分解為脂肪酸,幾乎完全被人體吸收,排泄物中幾乎不會留下未消化的肉渣。

 相反地,植物性食品如花椰菜、堅果、種子、豆類和玉米等,常常會以未消化的形態隨糞便排出。因此,將便秘與肉類劃上等號,其實並不合理。

 誤解五:肉會導致肥胖

 事實上,真正影響脂肪囤積的關鍵在於胰島素濃度:當胰島素長時間維持高值,身體就會傾向儲存脂肪;相反地,低胰島素狀態下,脂肪燃燒會被啟動。

 一項涵蓋三十八種常見食品的研究顯示,牛肉引發的升糖反應與胰島素分泌,是所有食物中最低的。問題出在烹調方式,例如裹粉油炸、塗抹高糖分燒烤醬或製作成三明治,這些額外的碳水化合物才是導致肥胖的主要元兇。

 誤解六:肉會導致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核心問題是長期高血糖,而肉類幾乎不含碳水化合物,自然不會引起血糖飆升。同樣一項在數年前進行的研究指出,牛肉的升糖反應在三十八種測試食品中最低。真正需要擔心的,還是高糖醬料與高碳水烹調方式,而非肉本身。

 誤解七:肉會導致高血壓

 在二O二O年的一項對三十六項隨機對照試驗的綜合分析發現,與其他蛋白質來源相比,紅肉對血壓沒有任何顯著影響。

 此外,低碳水飲食(包含適量肉類)甚至被證實能有效降低血壓,減少降壓藥的需求。原因在於,降低碳水攝取量可以減少胰島素分泌,進而促進腎臟排出鈉離子,最終達到降壓效果。

 誤解八:肉會傷腎

 腎功能衰竭的頭號風險因子是高血糖,其次是高血壓,而不是高蛋白飲食,健康的腎臟完全可以處理高蛋白攝取。

 近期一項針對健美運動員的研究也證實,即使連續數月每天攝取高達體重每公斤二至三克的蛋白質(約為建議量的三倍),腎功能仍未受損。

 誤解九:肉會引發痛風

 長久以來,痛風被認為是吃太多肉的結果,但研究並未支持這一說法。事實上,痛風的根本原因多與胰島素阻抗有關。當胰島素阻抗升高,腎臟排出尿酸的能力下降,血液中的尿酸濃度才會升高,進而導致關節內形成結晶,引發疼痛。

 誤解十:肉會造成發炎

 紅肉常被批評含有飽和脂肪、Omega—6脂肪酸、血紅素鐵以及哺乳動物肉類中特有的Neu5Gc等分子,因而可能引發慢性發炎。

 然而,在二O二O年的一項針對二十四項人體RCT的綜合分析指出,紅肉並不會影響血液中的發炎指標。反倒是長期高血糖,才被確實證實會造成全身性的慢性發炎。

 由此可見,許多指控紅肉與加工肉有害健康的論點,其實均缺乏嚴謹的科學支持。所以,與其恐懼肉類,我們更應關注的是整體飲食,尤其是過量精緻碳水化合物與糖分攝取,這才是許多慢性疾病的根源。◇

  (資料來源︰元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