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閱報的習慣不改,當我看到寂然在「新園地」的專欄文章提到,「學生討厭的老師通常有以下幾種行為:一. 性情暴躁,說話刻薄、處事不公,為了樹立權威,喜歡因一人犯錯而怪責全班,把好學生也推向對立面。二. 管理不善,慣性拖堂,為了趕進度而延長課時,漠視學生休息或為下一科測驗而溫習的時間。三. 心胸狹窄,但故作幽默,借故在課堂上對不喜歡的學生冷嘲熱諷,或者以其體型特徵來開玩笑,形同帶頭欺凌。四. 明顯偷懶,學生準時繳交作業,老師卻遲遲不批改,更惡劣的是批改隨意,胡亂評分,令勤奮用功的學生失望。五. 有錯不認,自己出錯卷或計錯分,被學生指正而不肯認錯,答應了學生會撥亂反正,但最終不了了之。」
雖然他的文章希望引起校領導的注意,但我也希望所有老師,特別是班主任,能夠看到。眾所周知,青少年的心智發展尚未成熟,特別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班主任及每位科任老師在課堂上的言行,對學生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老師作為榜樣,應以身作則,在嚴格要求學生遵守規則的同時,謹記專業操守,尊重學生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理解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以愛心體諒學生,而非以言語霸凌為榮。班主任更需凝聚班級學生的信任,在言行中展現同理心,具備換位思考的能力,需謹慎意識校園內的言行對學生可能造成的深遠影響。
上學年孩子的班主任正是寂然文中所提的那類老師。因此,班風成為全級最差的。孩子這學年的班主任是一位非常開明的阿sir。開學伊始,他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清晰地交代學習事項,對於學生的不足則以寬容的態度面對,給予建議,體現了「尊重」的真諦。這位高明的班主任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願意配合老師的教學,而非啰嗦的「媽媽型班主任」。他充分給予學生自主空間,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促使學生自覺跟上班級的節奏,形成高協調性的班集體。
在此,我想在寂然的第五點之後補充一點──第六點,當老師在教學中遇到不配合的學生並想發脾氣時,記得深呼吸,關注那一刻學生的情緒。
需要提醒校領導,校內開放溝通,讓老師們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顧慮,並且能夠得到校領導的支持和理解,幫助老師們接受並實踐以上所提的六點建議,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畢竟,能成為老師,已經是對這一職業有心理準備,源於對職業的熱愛,而非與學生對立。
希望每位班主任和老師們能以愛的力量,為學生樹立良好榜樣,為學年寫下美好的開篇,完美的結尾,為青少年的人生劃上美好的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