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北京九月七日電】(香港中通社特約記者莊恭百「這張是我從北京去武漢看櫻花的車票,那張是我上大學時回家過年的,現在出去玩我也會取紙質票,留個紀念。」苗賀(化名)翻開她的車票收納冊,將幾張有紀念意義的車票發佈在社交媒體,收獲數千個點讚,各地網友也在其評論區分享他們收藏的車票與故事。
近日,「紙質火車票即將正式退出歷史舞台」的話題登上熱搜,引發中國內地民眾集體懷舊。根據中國鐵路部門規定,九月三十日之後,紙質報銷憑證將全面停用,由電子發票取代,紙質火車票即將成為歷史。
消息公佈,不少民眾趕在最後一個月前往火車站打印車票。來自重慶的林川君於三日專程趕到車站售票廳,將從重慶九三站出發的車票打印出來。「今年九月三日是抗戰勝利八十周年,我們剛好有個『九三站』,這張車票很有紀念意義了。」林川君告訴記者。
九月六日下午,記者來到北京南站。在高鐵自助售票區,七台機器面前都站滿了等待取票的旅客。盡管多數旅客選擇刷身份證進站,但有不少人仍在自助取票機前打印行程信息單。他們中既有為打印報銷憑證而來的,也有為了「出行儀式感」而打印紀念的。
剛剛在年輕人幫助下取完車票的一位老人說:「我想留張票做紀念,就像從前的電報、郵票,還是拿在手裡更有儀式感。以後沒有紙質票了,我還真有些舍不得。」
「以前取到票才覺得這趟行程真正開始了。」就職於互聯網公司的包柔(化名)告訴記者。她收藏有大學時期至今的所有火車票、景區門票和演出票,并用相框裝裱起來,「每一張都是一段時光的見證」。
其實,鐵路無紙化并非突然之舉。記者了解到,內地火車票「無紙化」進程從二零一八年就開始了。自二零一八年海南環島高鐵試點電子客票,到二零二零年全面推廣刷身份證進站,紙質車票逐漸淡出日常,車票上印有「僅供報銷使用」。
如今,紙質火車票作為報銷憑證的功能也將被電子發票取代。不少民眾疑慮,以後老年旅客會不會遭遇「乘車難」?鐵路相關部門表示,若旅客沒有智能手機,無法在線上平台查看行程信息,乘車信息會以短信形式將其發到購票人預留的手機上。另外,車站仍提供行程信息單打印服務,包含車次、座位號、檢票口等全部信息,方便旅客查看。
相關分析指出,無紙化是技術進步的必然。電子客票不僅減少紙質資源消耗,更有效避免丟票、排長隊等問題,旅客可刷身份證進站,短信提醒、app隨時查行程,其好處用「方便」二字便可以概括。
隨著紙質車票退出歷史舞台,新的紀念方式正在興起。在社交媒體,一款「票根紀念冊」小程序吸引眾多網友關注。據了解,該小程序可以自主編輯電子票根,下載到相冊再自行打印出來便可以獲得與紙質火車票同樣的效果。
「時代向前,紙票退場是必然。」苗賀一邊整理車票一邊說,「但它們承載的記憶不會消失。也許未來博物館裡,這些小小紙片會成為一代人共同的旅途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