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懂「人心」的智能機器人 走進中國尋常百姓家

 【新華社重慶九月七日電】(記者吳燕霞)在二零二五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思靈機器人展台前,參觀者絡繹不絕。一隻機械手在體驗者的腰部精準移動,通過傳感器感知肌肉緊張程度,施加恰到好處的力度按摩,引來一聲驚嘆:「這手法比老師傅還地道!」

 這個被稱為「大白」的機械手,是北京思靈機器人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研發的康養機器人,通過觸覺傳感器和AI算法,為體驗者提供專業按摩服務。

 本屆智博會以「人工智能+」和「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為年度主題,吸引全球六百餘家中外企業參展,集中展示三千餘項智能產業創新成果。在智能機器人展區,一批突破傳統工業邊界的新產品格外引人注目。「健康理療服務行業依賴理療師個人手藝,面臨技師培養周期長、流失率高等問題,因而打破行業瓶頸的關鍵是將產品和服務標準化。」思靈機器人電氣主管張明峰介紹,「大白」在不改變現有理療、康養環境的基礎上,可完成人體個性化經絡、穴位識別。根據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算法,讓機器人像理療專家的雙手一樣,實現精準穴位與力控的自動化理療。

 從能歌善舞的人形機器人到專注清潔的掃地機器人,從陪伴兒童的電子寵物到輔助康復的倣生設備,更懂「人心」的智能機器人正走進尋常百姓家。

 「機器人並不是披著鋼鐵外殼的冰冷機器,我們要做的是讓科技變得有溫度。」明月湖國際智能產業科創基地品牌運營負責人奚娥娥指著展區內的多款創新產品介紹,「這次我們帶來的產品有打破盲文閱讀困境的『咫尺』盲文點顯器、能無感檢測健康的智能睡眠燈、能模塊化割草的機器人,以及可變身移動充電站的電動露營車。這些創新產品覆蓋居家、健康、戶外等場景,彰顯著智能機器人技術的普惠化趨勢。」

 這些產品背後是中國智能機器人產業的蓬勃發展與結構轉型。二零二五世界機器人大會的數據顯示,中國已連續十二年保持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二零二四年服務機器人產量達一千零五十一點九萬套,同比增長百分之三十四點三。摩根士丹利報告指出,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於二零二八年增至一千零八十億美元,其中服務機器人年複合增長率達百分之二十五。

 展館內,孩子們的笑聲成為技術溫暖生活的最佳注腳。「孩子對這個桌面萌寵機器人很感興趣,我們準備給她買一個。」帶著六歲女兒參觀的李青說。據了解,這是一款毛茸小貓外形的「小優」機器人,它能對話、表情豐富,既是學習助手又是陪伴伙伴。

 中國機器人產業正加速實現規模化與低成本化,並建立從設計到組裝的完整供應鏈體系。「這款千元級產品降低了家庭擁有智能機器人的門檻,讓技術更普惠。」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