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合區建設總體方案》印發四周年 琴澳一體化釋出乘數效應

 【記者陳藝珠海報道】九月五日,《橫琴粵澳深度深合區建設總體方案》(下稱《總體方案》)印發四周年。四年來,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用新體制運作順暢,創新要素加速集聚,特色產業穩步成長,公共服務與社會保障體系逐步與澳門銜接。目前,深合區澳資企業超七千三百戶,在橫琴居住生活就業的澳門居民超二萬八千人。越來越多澳人澳企選擇橫琴,琴澳一體化發展格局初步建立,對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支撐作用日益顯現。

 沿著《總體方案》擘畫的路徑,橫琴粵澳深度深合區(下稱「深合區」)與澳門相向而行、越走越近。如今,「澳門+橫琴」正在成為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新示範、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高地、實現國家高水準對外開放的新平台,持續書寫琴澳融合新篇章。

 新示範:小切口撬動大融合,規則銜接釋放「兩制」之利

 四年來,深合區圍繞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存在的堵點、難點,大膽探索、穩步突破,持續推動制度規則「軟聯通」。目前,深合區已梳理形成琴澳規則銜接和改革創新事項清單三百零六項,促進澳人、澳企、澳資在深合區更順暢發展。同時,編製出台《橫琴粵澳深度深合區產業發展規劃》,公佈印發深合區總體發展規劃、放寬市場准入特別措施、國土空間規劃,進一步明晰琴澳一體化路徑。

 隨著「澳門+橫琴」的融合持續深化,深合區正不斷聚焦「琴澳居民所需、企業發展所求、應用場景所要」,形成更務實、更管用的銜接對接舉措。同時,還進一步圍繞產業發展、民生融合、海關監管、稅制一體化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存在的堵點、痛點、難點問題,充份研究結合內地、澳門乃至國際最先進規則做法,不斷破解規則制度銜接壁壘,真正將「兩制」之利的作用充份發揮出來。

 「澳門+橫琴」,加出的是一體化的機遇,釋放的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新動能。

 四年來,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在深合區紮根生長、嶄露頭角,並走向大灣區的廣闊舞台。「澳門+橫琴」的化學反應,不僅是地理空間的銜接,更是創新與開放的深度耦合,有望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

 在多項政策利好推動下,深合區企業的含「澳」量持續提升。截至今年七月底,深合區實有經營主體近六萬戶,其中澳資企業達七千三百零三戶,比深合區成立時增長百分之五十七點四九。四年來,深合區緊扣「澳門+橫琴」主題,深耕細作產業優勢點、結合點,逐步培育出契合琴澳資源稟賦的新產業、新業態。這不僅體現深合區的區位優勢和政策引力,也讓琴澳兩地通過產業協同、創新合作,釋放出「1+1」大於2的增量效應。

 再看民生融合,四年來深合區持續完善民生服務體系和基礎設施配套,構建促進澳門青年就業創業政策和保障體系,為澳門居民在深合區生活就業、幹事創業,進一步走向大灣區發展,提供更廣闊空間和機遇。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六月,在深合區生活居住的澳門居民二萬三千七百四十九人,同比增長百分之三十點一;在深合區就業的澳門居民五千七百六十二人,同比增長百分之十四點一。越來越多澳門青年走進大灣區各大城市就業、創業、實習。

 在此基礎上,深合區外貿進出口實現了亮眼增長。據海關統計,上半年深合區進出口總額二百二十四點八一億元,同比增長百分之一百零一點五。其中,出口總額一百三十八點零一億元,同比增長百分之一百零四點二;進口總額八十六點七九億元,同比增長百分之九十七點三,為「走出去」「引進來」架起橋樑。

 橫琴還致力於成為連接國內與國際制度、要素、市場的「轉換插頭」,充份發揮澳門視窗作用和葡語系國家「精準聯繫人」角色。

 根據規劃,深合區將制定出台專項政策措施,設立中葡中西經貿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全力支持中葡經貿中心及其合作夥伴發展,同時廣泛匯聚中國、葡語及西語國家的政府、產業企業、專業服務機構等多方資源,發揮政府和市場兩方面優勢,為企業提供多元化的一站式服務等,加快將其打造成為踐行國家高水準對外開放新平台的重要示範項目之一。

 四年實踐,橫琴連接國際、聯通內地的優勢不斷彰顯,接軌國際的制度體系逐漸成型,發展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