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視窗)傳統農事拾趣  黃平安

傳統農事範疇很廣,今天要說的,僅是那些比較小眾、且少有人提起的農事。雖然事小,但也是當年農業生產的一部分,不可或缺。在這些小小農事裏,人們有艱辛,有收穫,有歡悅,也有樂趣。如今雖然已經漸行漸遠,但經歷和見證過的人們卻記憶深刻,它彷彿在時時提醒我們:「誰知盤中飱,粒粒皆辛苦」!

一. 滅鼠記

過去,鄉間的莊稼地裏活躍着好幾種老鼠。其中一種老鼠尾巴短,眼睛小,外耳退化。因長期在地下拱土打洞,被人們稱為「拱老鼠」。牠們在地裏挖「隧洞」,建「糧倉」,育「兒女」,專門偷吃莊稼的地下根莖部分,對農作物危害很大,農民對牠恨之入骨。

拱老鼠的洞一般距離地面約二十公分,長可達百米左右,直徑跟茶杯粗細差不多。鼠洞雖然彎彎曲曲,縱橫交錯,但隱蔽性很強,單從地面看,很難發現牠。拱老鼠的活動能力和繁育能力極強,哪片地裏有一窩老鼠,這片地裏的莊稼就會受到很大影響,有的甚至絕收。人們常常攪盡腦汁,費盡心機去對付牠們。

那時候,農村一個壯勞力一天掙十分工。生產隊長為了鼓勵社員多多消滅「拱老鼠」,出臺了一項「土政策」,誰在工餘時間消滅一隻「拱老鼠」,另記五分工。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過好獵手。廖伯伯就是消滅「拱老鼠」的高手,平時下地幹活,見哪裏的莊稼禾苗蔫了,他就知道那裏有「拱老鼠」在咬食根莖了。他會抽點閒置時間,先挖開老鼠洞,讓鼠洞兩頭都暴露在外。這老鼠有個弱點,一旦牠的洞被敞開,牠就會在洞內向外推土,直到把洞口堵上。此舉卻正好暴露了牠的行蹤——老鼠洞哪一頭被堵,老鼠就在洞的那一頭。

判斷出老鼠的行蹤後,廖伯伯便取來他自製的滅鼠神器——老鼠叉。雖是自製,但絕對有科技含量。安裝好以後,人就可以去幹別的事,讓老鼠叉在這裏「守株待兔」就行了。當時,差不多每家每戶都備有這樣的老鼠叉。它由木叉、鐵叉、和傳動機關組成,當老鼠發現洞口被敞開,向外推土時,便會觸發裝在洞口的機關。帶着巨大彈性的木叉會把彈力傳遞到鐵叉上,與地面垂直的鐵叉借助彈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神速向鼠洞深處插下,洞內的老鼠猝不及防,被鋒利的鐵叉刺穿,被牢牢釘在了洞裏,動彈不得,要不了多久,必死無疑。憑着這項技術,廖伯伯在工餘時間消滅了不少老鼠,也額外掙得了不少工分,社員們十分羨慕他。

廖伯伯每次安裝老鼠叉的時候,我總會去「現場觀摩」,覺得既有趣又好玩。看得多了,就也想試一試。我拿着父親的老鼠叉,像廖伯伯那樣如法炮製。但由於經驗不足,又沒有耐心,成功率極低,很多時候都讓老鼠溜掉了。於是,對狡猾的老鼠更加仇恨了。

蜿蜒、幽長的鼠洞裏,常常住着幾隻甚至十幾隻老鼠,單靠工具來消滅,往往不能斬草除根。於是,對老鼠恨之入骨的人就會不惜一切代價,誓將老鼠消滅乾淨。我有個老表,他喜歡使用一些極端的手段來對付老鼠。當他偵察到拱老鼠老巢的方位後,就順着老鼠洞一路挖去,先毀掉牠的洞,再一直追到牠的老巢。但「拱老鼠」也十分狡猾,老巢一般建在土石坎裏,挖得很深,且支洞眾多,縱橫交錯,不是一兩下就能挖出來的。能下力氣挖出來最好,如遇石坎等無法直接挖出時,老表就會用煙熏、灌水、放毒餌等方法,誓將牠們統統消滅,方才收手。有一次,老表搗毀了一個老鼠的老巢,竟然在巢裏發現了老鼠的「糧倉」,藏的全是偷去的土豆,撿出來差不多裝了一背簍,家裏的豬可吃了幾頓飽飯。在老表的全力行動下,他的莊稼地裏總是鬱鬱蔥蔥,很少有鼠害發生。

後來,一種長期生活在地面的老鼠猖獗起來,地面成熟的莊稼果實受到很大危害。人們為了提高滅鼠的效率,開始大量使用滅鼠藥。開始的時候,效果十分顯著,可一系列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比如家貓、鳥兒等其他一些動物吃了被毒死的老鼠後,暴屍荒野,慘不忍睹,生態環境也受到嚴重破壞。

現在回想起來,無論是廖伯伯的「叉滅老鼠法」,還是老表的「連鍋端法」,雖然費時費力,效率也有限,但那些方法生態環保,不污染環境,難怪世世代代沿襲了那麼多年。去年,我路過鄉下,發現一農家的牆上還掛着一隻老鼠叉,這讓我既親切又欣慰。親切的是如見故人,欣慰的是,雖然現代科技很發達了,這種傳統的工具仍然有人在使用,在傳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