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這樣講述「力」與「理」

 【中新社北京九月三日電】(中新社記者黃鈺欽)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經歷抗日戰爭血與火的洗禮,今日之中國再次回望,會如何看待歷史的啟迪?

 「一時強弱在於力,千秋勝負在於理。」

 九月三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招待會上如是說。這句話濃縮著中國抗戰勝利的歷史密碼,也引發人們對全球現實挑戰的深刻思考。

 「力」與「理」之辨,是對歷史的總結。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一場力量與真理交織的史詩。山河破碎之際,積貧積弱的中國面對的是工業實力與軍事實力遠超於己的強敵。初期的戰場上,「力」的對比如此懸殊。然而,在這至暗時刻,「理」的光芒卻從未熄滅。

 這正如習近平在招待會上所言,正義、光明、進步必將戰勝邪惡、黑暗、反動。

 得道者多助,正義的力量持續纍積。

 無論是蘇聯給予的有力物資支持,還是美國「飛虎隊」冒險開闢的駝峰航線,無論是不遠萬里來華救死扶傷的加拿大醫生白求恩,還是千方百計保護中國難民的德國人拉貝,這些事跡總會在特別的時刻,串聯起人們共同的歷史記憶。

 八十年後的紀念,細節中也蘊含著對歷史的莊嚴致敬。

 在長安街上,閱兵車牌號「一九四五」和「二零二五」在社交媒體上持續刷屏。人們熱議,「英雄一直都在,他們看得到」。歷史長河川流不息,「正義必勝」的信念在這片土地上歷久彌堅。

 在端門外廣場,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與出席紀念大會的外方代表團團長及其配偶合影留念。這場高規格的「朋友圈」聚會,折射出國際社會對中國抗戰歷史貢獻的認可,也是對歷史公理的再次確認。

 「力」與「理」之辨,更是對現實的啟迪。

 「戰爭起源於人之思想,故務需於人之思想中築起保衛和平之屏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大樓前的石碑銘文振聾發聵。

 遺憾的是,當今世界,強權政治、單邊主義依然不時顯現,武力威脅與經濟制裁的陰霾籠罩,個別國家試圖以蠻力行霸淩之事,攪動國際局勢。

 「歷史告誡我們,正義的信念不可動搖,和平的期盼不可阻遏,人民的力量不可戰勝!」習近平在招待會上的話語擲地有聲。

 一份從戰火中扛起的責任,也必然從「救亡圖存」的頑強抗爭,昇華為對「和平正義」的堅守。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始終積極參與熱點問題斡旋,推動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分歧和爭端,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

 就在不久前的上合組織峰會「天津時間」裡,習近平首次提出全球治理倡議。「不搞『雙標』,不將少數國家的『家規』強加於人」「加強團結協作,反對單邊主義」「平等參與、平等決策、平等受益」,中方倡議的出發點與落腳點,無不圍繞一個「理」字。

 如今,習近平在招待會上以三個「任何時候」,再次堅定表明中國態度──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任何時候,我們都要以人民之心為心、以天下之利為利。

 鑒往事,知來者。「力」與「理」之辨,穿越時空歷久彌新,成為理解中國、讀懂中國的關鍵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