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甚麼時候開始,小朋友的家長通告就開始不是在學生手冊簽,而是去家校合作類的APP上簽,這一代的家長應該好多都知道甚麼是eClass,但雖然我用了十幾年,還是很不習慣。女兒開學後,第二天就叫我要補一封家長信,因為她的中文書是錯的,要重新買過。事件起因就是去年升班後要在APP上按分班和分組填寫要買的書,結果由於選項太多,點着點着就選錯了其他分科的書,真的老眼昏花,選完也不知道自己錯了,直至女兒開始用書,老師檢查起來才發覺不對勁。
這自然只是眾多例子之一,比較常見的反而是簽收期限過了都沒有發現,致使小朋友錯過報班或訂購物品。為了避免這問題,最終班主任老師還是要經常到群組裏面提醒家長留意,這也在在說明那些APP並未有達到提醒或推動家長瞭解子女學習情況的功效。說到底,一方面是APP提供的資訊是非常冷冰冰,夾雜着學校圖書館的快訊、學校新聞之類的東西,漸漸就會讓人失去點開的興趣,甚至連標題都懶看。再者,就是家長在過多的訊息襲來時,無法用短時間去確認一個訊息的重要程度,因此很多時就會錯過。
人的時間有限,家長需要面對子女學業之外更多工作和家庭的問題,每一件都需要時間去處理。用APP的初衷,其實也是為了節省家長跟進子女校內情況的時間,但明顯有很多東西其實又不一定需要用到APP才能達到訊息傳達。人工智能時代到來,我是真心希望有個智慧助手可以將校內甚至生活上各種訊息分門別類,幫我衡量重要性,然後依次等我來逐一做決定。有時候錯過了子女的重要通告,我自己也會內疚,但工作不容許我無時無刻都在關心子女的課業。有些比較重要的內容,還是希望學校能印個紙本,那麼即使我看不到電子版,至少女兒還可以把紙遞到我面前逼我優先處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