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勢經文)拼出性價比  方道源

先聲明,這裏的「拼」,是合併而非比拼,事實上所謂的規模經濟,就是通過合併而形成的。

成都周邊都是旅遊資源,於是無論任何一間酒店,旁邊都會有大大小小的旅行社,那些百元起步的一日遊、數百元的多日遊產品,藏着不少經濟學。這些「性價比之選」的背後,是規模經濟、交易成本共同作用的結果。

旅行社單次採購幾十張都江堰門票,能拿到景區的團體折扣;包下整輛旅遊大巴,人均交通成本比散客租車低百分之四十以上;與酒店簽訂長期合作協議,住宿單價甚至能壓到散客價的六成。就像青城山一日遊,單人自行前往需付門票八十元、往返交通約一百二十元,而旅行團含同款服務僅售一百九十九元,這正是批量採購攤薄固定成本的直觀體現。

而交易成本的節省則讓遊客甘願選團。對多數遊客而言,查巴士時刻表、比對景區開放時間、預約講解服務等,隱性時間成本極高。旅行社把「碎片化服務」打包成標準化產品,相當於替遊客支付了「信息搜集成本」。就像樂山兩日遊,遊客只需確認出發時間,無需操心住宿與景點銜接,這種「一站式解決方案」本質是用旅行社的專業分工,降低了個人的交易成本。

乍看之下,其實難道不是和基金很相像嗎?每一隻股票債券都有入場門檻,如果需要一籃子購買,成本固然高,甚至連交易費用都支付不來。另外,要揀選股票比查巴士時刻表、景區時間表都困難得多,畢竟要面對虧本的可能,這些隱性的信息收集成本,就更加能夠體現基金的好處。自己揀選了目的地(市場),讓基金經理去選擇遊玩項目(股票),再讓他去安排行程(買入時機),用低的價格說實現閒置資金的旅遊路線。

成都旅行社的存在,本質是市場的「效率仲介」,用規模經濟降成本,用專業服務省精力,基金亦如是。不過因為要加入一日團,就必須在六時三十到大堂集中,這個「不夠靈活任人安排」的門檻,就成為了旅行社和基金的共同限制。為了好好睡覺,我寧願花時間學習,多付一點成本,自行安排包車旅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