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熟日常)難離難捨的基因  向南

在歐洲半個月,飲食始終不太適應,不是心理上有抵觸,最初我也覺得哪怕口味上不適合,能夠吃飽就好,但腸胃很誠實,三幾天下來,同行人不是壞肚子、消化不良,就是出現疑似腸胃炎引致一夜高燒。面對這樣的情況,帶去的便攜鍋和麵條大派用場,我們還去超市買了白米和新鮮蔬菜,煮粥和燙青菜,吃暖胃的中式熱食,後面的旅程才總算順利完成。

在葡萄牙的時候倒還好,有海鮮燴飯、青菜湯和雞粥,對華人的腸胃來說沒壓力,跟在澳門時的飲食習慣沒差別。到了法國就開始不行,無論吃甚麼,總是覺得多油、多澱粉,好容易吃飽吃撐。吃過幾天油封鴨髀和法國蝸牛,最後兩天終於受不了,到處找壽司、韓食和中餐館。比之於在里斯本,在巴黎要找亞洲餐廳是比較方便,不過如果吃得比較挑剔,當然大多數都會讓人失望。特別當你看到在澳門只要三元一件的廉價壽司,在歐洲在賣二三十倍的價錢,確實會有點花錢買難受的感覺。

結果,在巴黎吃飯,印象最深的就是去了一家比較正宗的韓國餐廳吃了燒烤,全家人的腸胃自此再沒有出現「抗議」。有了經驗以後,在離開巴黎前的最後一餐,我們在巴黎歌劇院附近意外發現了一家川菜餐廳有賣水餃,原先打算吃一頓比較健康的地中海菜的念頭立刻抛諸腦後。在裏面我們點了水餃、青菜湯、粉絲蒸扇貝、蒜蓉炒菠菜和炒蘆荀⋯⋯中式布置、中文點餐,加上旁邊坐着來自五湖四海的華人遊客,若不是周邊還有其他國籍的旅客,都以為自己提早回國了。

以前沒去過歐洲,不明白怎麼很多人未回國已經在想念中國菜。現在自己也算是在外國受過「折磨」,更明白不只黑眼睛、黑頭髮和黃皮膚,伴隨在我們基因的,還有個一生難離難捨的中國胃。◇